Online Catalog > Book
Check-outs :

歐洲的心臟 : 德國如何改變自己 /

  • Hit:176
  • Rating:0
  • Review:0
  • Trackback:0
  • Forward:0



  • Bookmark: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keepsite
  • Introduction
  • About Author
  • Collection(0)
  • Review(0)
  • Rating(0)

資深駐德記者深入德國的肌理從政治、能源政策與轉型正義三大面向剖析統一後的德國如何在困境中擁抱改變重返歐洲的中心
「難得有一本書,深入德國內部談東德如何轉型,不只是陳列成果,而是探尋如何構思……透過受難也是反抗不法政權者的眼睛,我們可以看到個人的生命故事如何成為國家轉型的力量。少數個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判斷和抵抗行動,卻是『自由的祕密是勇氣』的最佳詮釋。」──陳瑤華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作者久居這個歐洲的心臟,不只目睹許多正在發生的變化,還親訪許多重要變化過程上的參與者,因此為近年德國發展模式描繪出相當立體的輪廓,並為以下問題提供可能的答案:這個再次強大的德國,究竟是如何強大的?在哪些地方強大?為什麼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強大的德國?」──蔡慶樺(獨立評論@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
「本書關於德國能源轉型的篇章是非常重要的整理,也是必讀的參考書。尤其臺灣在邁入二十一世紀時『曾經』幾乎與德國同時宣布要成為『非核國家』,但十多年過去了,要真正瞭解臺灣跟德國間的差距和其原因,絕不是簡單的懶人包就可以描述的,而是需要『對政策細節和歷史脈絡的全盤掌握』,這對關心能源轉型的個人或團體是如此,對『政府和政治領導人』更是如此。」──賴偉傑(臺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理事)
一九八九年,在東歐民主化浪潮的影響下,柏林圍牆倒塌;一九九〇年,兩德正式統一。慶祝的氛圍還未退卻,德國在國內就要面對整合東、西德政經與社會條件的巨大差異;在國際上,雖有傲人的經濟與工業實力,但因二戰時的侵略與大屠殺罪行,國際社會對之總是抱持著質疑與不諒解的態度。統一後的德國會怎麼走,全世界都在看。
二十多年過去,繼受過往傲人文化與罪愆的德國,奮力擁抱改變、面對轉型:人口組成變得繽紛多元;原本破敗的前東德區成為最受歡迎的居住地點;率全球之先推動能源轉型,讓世界看見非核家園的實踐可能;直面過往之不義,認真處理納粹與東德時期對於人權的迫害……統一後的德國再次變得強大,不過不再以軍國主義的姿態,而是以自身的政治經濟實力、科技與產業創新以及人道關懷重返世界舞臺,成為驅使歐盟持續向前的心臟。
本書由駐德資深記者林育立歷經多年採訪而成,以冷靜而熱情的視角,講述的是一個遭遇各種極端困境卻始終勇於面對的國家,從廢墟中重建,重返榮耀的故事。本書特色一、 本書將談德國在東西德統一後最受矚目的三大領域,政治、能源政策與轉型正義。這是深入瞭解德國,且掌握德國的三個重點。
二、 作者林育立不同於市場上德國書較偏人文、文學、深度旅遊傾向,而是以記者的身分深入德國各個現場。他於東西德統一後十年到柏林擔任駐歐特派員,見證了東西德統一後,德國如何重回世界舞台的過程。有許多獨家採訪與現場照片,深入且動態地呈現德國的內裡,對許多一手德文資料的掌握,使作者能寫出最好的梅克爾報導。本書不只是要寫出這個國家的魅力,更是要除魅,才能破除單純的先進國迷思,觸摸到德國真正的肌理。
三、本書因為是臺灣的作家所寫,更能抱著臺灣社會目前的時代問題理解德國,並進一步使德國令人羨慕之處以及目前面臨的困難,比如難民問題,折射回我們自身的反省,成為我們社會真正的養分。
四、美國總統選舉的結果,證明極右派與種族主義在西方世界重獲主導權,也因此堅定德國總理梅克爾四度參選的想法,宣示德國以及整個歐盟,捍衛自由與多元核心價值的決心。而二○一六年聖誕假期於柏林發生的恐怖攻擊事件,則讓梅克爾的選情及德國政黨的左右消長更添變數。難民議題的爭議、政治版圖的變化、選舉結果的不確定性;德國在二○一七年,依然會是全球新聞的熱議題,值得持續關注。
???en_US.webpac.bookDescSource???:三民網路書店

資深駐德記者深入德國的肌理從政治、能源政策與轉型正義三大面向剖析統一後的德國如何在困境中擁抱改變重返歐洲的中心
「難得有一本書,深入德國內部談東德如何轉型,不只是陳列成果,而是探尋如何構思……透過受難也是反抗不法政權者的眼睛,我們可以看到個人的生命故事如何成為國家轉型的力量。少數個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判斷和抵抗行動,卻是『自由的祕密是勇氣』的最佳詮釋。」──陳瑤華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作者久居這個歐洲的心臟,不只目睹許多正在發生的變化,還親訪許多重要變化過程上的參與者,因此為近年德國發展模式描繪出相當立體的輪廓,並為以下問題提供可能的答案:這個再次強大的德國,究竟是如何強大的?在哪些地方強大?為什麼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強大的德國?」──蔡慶樺(獨立評論@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
「本書關於德國能源轉型的篇章是非常重要的整理,也是必讀的參考書。尤其臺灣在邁入二十一世紀時『曾經』幾乎與德國同時宣布要成為『非核國家』,但十多年過去了,要真正瞭解臺灣跟德國間的差距和其原因,絕不是簡單的懶人包就可以描述的,而是需要『對政策細節和歷史脈絡的全盤掌握』,這對關心能源轉型的個人或團體是如此,對『政府和政治領導人』更是如此。」──賴偉傑(臺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理事)
一九八九年,在東歐民主化浪潮的影響下,柏林圍牆倒塌;一九九〇年,兩德正式統一。慶祝的氛圍還未退卻,德國在國內就要面對整合東、西德政經與社會條件的巨大差異;在國際上,雖有傲人的經濟與工業實力,但因二戰時的侵略與大屠殺罪行,國際社會對之總是抱持著質疑與不諒解的態度。統一後的德國會怎麼走,全世界都在看。
二十多年過去,繼受過往傲人文化與罪愆的德國,奮力擁抱改變、面對轉型:人口組成變得繽紛多元;原本破敗的前東德區成為最受歡迎的居住地點;率全球之先推動能源轉型,讓世界看見非核家園的實踐可能;直面過往之不義,認真處理納粹與東德時期對於人權的迫害……統一後的德國再次變得強大,不過不再以軍國主義的姿態,而是以自身的政治經濟實力、科技與產業創新以及人道關懷重返世界舞臺,成為驅使歐盟持續向前的心臟。
本書由駐德資深記者林育立歷經多年採訪而成,以冷靜而熱情的視角,講述的是一個遭遇各種極端困境卻始終勇於面對的國家,從廢墟中重建,重返榮耀的故事。本書特色一、 本書將談德國在東西德統一後最受矚目的三大領域,政治、能源政策與轉型正義。這是深入瞭解德國,且掌握德國的三個重點。
二、 作者林育立不同於市場上德國書較偏人文、文學、深度旅遊傾向,而是以記者的身分深入德國各個現場。他於東西德統一後十年到柏林擔任駐歐特派員,見證了東西德統一後,德國如何重回世界舞台的過程。有許多獨家採訪與現場照片,深入且動態地呈現德國的內裡,對許多一手德文資料的掌握,使作者能寫出最好的梅克爾報導。本書不只是要寫出這個國家的魅力,更是要除魅,才能破除單純的先進國迷思,觸摸到德國真正的肌理。
三、本書因為是臺灣的作家所寫,更能抱著臺灣社會目前的時代問題理解德國,並進一步使德國令人羨慕之處以及目前面臨的困難,比如難民問題,折射回我們自身的反省,成為我們社會真正的養分。
四、美國總統選舉的結果,證明極右派與種族主義在西方世界重獲主導權,也因此堅定德國總理梅克爾四度參選的想法,宣示德國以及整個歐盟,捍衛自由與多元核心價值的決心。而二○一六年聖誕假期於柏林發生的恐怖攻擊事件,則讓梅克爾的選情及德國政黨的左右消長更添變數。難民議題的爭議、政治版圖的變化、選舉結果的不確定性;德國在二○一七年,依然會是全球新聞的熱議題,值得持續關注。 林育立自由記者,旅居柏林,曾在駐德代表處擔任新聞編譯,當過六年的中央社駐德記者,不定期為臺灣和德國媒體撰稿,並從事中德文口譯。相信記者這行離不開現場,正努力寫出能和臺灣社會對話的國際新聞。 陳瑤華(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蔡慶樺(獨立評論@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賴偉傑(臺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理事)跨領域精采推薦 【推薦序】政治的記憶與對未來的責任    陳瑤華【推薦序】戰後德國的再興,為世界帶來了什麼?    蔡慶樺【推薦序】德國能源轉型不是神話    賴偉傑【前言】擁抱改變PART 1 重返國際舞台的歐陸強國1. 柏林:從廢墟中重建的新德國首都 2. 德國未來的節拍器:石化園區百年的起落和再生 3. 自由的祕密是勇氣:梅克爾的堅持與遠見 4. 成為新德國人:德國如何因應史上最大難民危機 5. 向假新聞宣戰:德國如何抵抗民粹排外浪潮
PART 2 告別核煤,邁向綠能新世紀1.在地的能源革命:能源村的故事 2.擁抱能源新世界:傳統電力公司如何轉型綠能 3.能源轉型的參考範本:德國怎麼衝綠能【特別附錄】全球最具潛力風場【特別附錄】公投廢核:奧地利民主深化的轉捩點
PART 3 揭露真相,走出獨裁1.民運記憶的守護者:東德工人賽羅的故事2.自由與壓迫的現場:伯瑙爾街的柏林圍牆紀念園區 3.打開傷口是為了復原:訪德國史塔西檔案局局長 4.撕碎也要討回真相:看德國如何復原情治檔案 5.清查黨產,建立機會均等的政黨政治6.《我的奮鬥》戰後七十年首度再版:看德國如何解構希特勒
PART 4二十五年的自由與統一:重返歐洲中心的新德國 1.兩德統一與新德國的誕生2.統一不是結局:變動中的的德意志 1. 柏林——從廢墟中重建的德國新首都 「巴黎永遠是巴黎,但柏林不會一直是柏林。」──法國前文化部部長朗恩(Jack Lang),二〇〇一年
「柏林雖然窮,可是性感。」──柏林前市長沃維萊特(Klaus Wowereit),二〇〇三年
一九九八年的夏天我搬來柏林,第一印象就是這個城市是個大工地。波茲坦廣場(Potsdamer Platz)上的紅色鐵皮屋,是當時全城最熱門的景點,我懷著觀光客的敬畏心情爬上頂樓,放眼望去,數十台高空起重機正從圍牆死亡線劃開的不毛之地,拉拔起全歐洲最大的工地。城中心菩提樹大道(Unter den Linden)上的普魯士雄偉建築全被鷹架罩住,二戰轟炸遺留下來的畸零地和紅軍巷戰在牆上留下的彈孔比比皆是,永遠在整修的捷運站還得因發現未爆彈而不時關閉,天色一暗,整個柏林天空就被成千上萬的烏鴉遮蔽。
名義上柏林雖然已是德國首都,聯邦政府實際辦公的地方卻遠在萊茵河畔的西德小鎮。沒有圍牆和檢查哨的日子都快十年了,被冷戰橫生截斷的捷運路網卻還沒完全銜接起來,想去巴黎得到西柏林的動物園(Zoologischer Garten)火車站搭車,想去莫斯科只有偏遠的東柏林破舊月台才發車。當時東西柏林還是爭遺產的兄弟,為誰能分配到博物館和樂團爭得面紅耳赤,兩地人的腦袋中也還有圍牆,各有各活動的商圈和公園。
建設不斷為城市帶來新的街名,我手上拿的是統一後第五次改版、還標著圍牆路線的折疊地圖,走在傳說中的東西柏林邊界禁區,兩側只見枯寂的荒地,整座歷史名城沒有一棟修好的古蹟得以瞻仰,只有市郊充滿死亡氣息的薩克森豪森集中營(KZ Sachsenhausen)和市中心馬克思大道(Karl-Marx-Allee)上雄偉的史達林式建築,讓人一看就很難忘記。
那一年秋天,領導德國統一的柯爾(Helmut Kohl)正好被施若德(Gerhard Schröder)和費雪(Joschka Fischer)的左派紅綠聯盟趕下台。從未經歷過戰爭的一代,取代了還活在戰爭夢魘的一代,德國終於完成遲來的世代交替。社會民主黨的施若德靠苦讀翻身,從政是為了實現公平正義,不過綠黨的費雪才是真正劃時代的人物。早在六八學運,費雪就衝在最前線,在出任外長擔任中東的和平使者前,蒙面向鎮暴警察丟石塊和開了家名為馬克思的書店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事蹟。
這對政壇新搭擋上台不到半年,希特勒就職前被一把無名火燒掉的國會大廈正好重建完成,聯邦政府各部會開始從波昂陸續還都柏林。二十世紀接連兩次的獨裁加上國土分裂,國家不正常的狀態延續了近一甲子,德國總算擁有一個屬於全國人民的聯邦議會(Bundestag)。屋頂的半玻璃球體一開放參觀,馬上成為這個北到波羅的海、南至阿爾卑斯山的中歐新國家最有力的象徵;從早到晚人人踩在代議士的頭上,一覽首都三百六十度的全景,可見亟欲擺脫威權的德國,嚮往的民主就是公開透明和人民作主。
雖然柯爾允諾的統一榮景遲遲沒有實現,還經常被鄰國取笑為歐洲病夫,左派執政卻成功翻轉支配戰後德國數十年的教會倫理和政商結構。同志伴侶從此可以去戶政事務所登記,超市突然出現大量有機食品的認證標章,承擔基載電力的核電廠被迫提早除役,反之屋頂新裝的太陽能板能卻優先得到補貼。處處都可以嗅到急於打破陳規的實驗精神,社會上彷彿再也沒有不能挑戰的禁忌,媒體開始用「柏林共和國」來描述德國在統一後的再生。
波茲坦廣場的高樓群在千禧年後成為全城的新地標,或許因為城市命運長年受獨裁和外國擺布,每年二月在這裡舉行的國際影展特別愛討論政治。在Sony Center的富士山腳下新建的索尼總部緊靠著柏林愛樂廳(Philharmonie),一般相信這是痴迷古典音樂的日本老闆的私心,但環球唱片隨後將總部遷到柏林,卻被一致解讀為押寶城市潛力的遠見。
光二十世紀就升過五種不同國旗的首都,對居民的膚色、性向和出身都不挑剔。男男和女女在地鐵車廂內舌吻若無旁人,齋戒月和聖誕節一樣都要慶祝,連新加入的好幾萬難民也自然成為城市風景的一部分,只要你願意,誰都可以是柏林人。全城最夯的夜店幾年前還是戰火的廢墟,圍牆邊的死亡禁區現在已經是數以千計的人露天歡呼的卡拉OK。全世界走到哪裡都可以遇到一談到柏林就眉飛色舞的人,他們不是剛剛回來,就是過沒多久又要去一趟,三百萬人口的城市,每年卻吸引一千兩百萬訪客,柏林早已成為歐洲的麥加。
舊首都重生只能打掉重來,到了凌晨依舊四通八達的公共交通鼓動著思想的流動和創新,不論是服裝、手機軟體設計,或是戲劇、舞蹈、音樂和文學,創意人才密度之高在權力下放的戰後德國前所未見。國際藝壇開始盛傳,在威尼斯雙年展參展的藝術家至少一半在柏林有落腳之處,歐洲最前衛最敢衝的藝術家也全都搬來柏林,潛台詞是你在史普雷河(Spree)畔的那座喧囂城市出人頭地,才能算是躋身國際。
德國統一讓許多東德菁英失勢,但再有洞見的報社主筆也料不到那位跟在柯爾後面勤奮且話不多的東德女孩,在政壇扶搖直上成為史上第一位女總理和全國人民都信賴的老媽。每週一、三、五在柏林的聯邦記者會外國記者人數有增無減,影響歐洲的深遠決定現在全在柏林拍板,梅克爾(Angela Merkel)在位的十一年,見證了德國國力的崛起,敏感的觀察家內心都明白,歐盟實際的首都已從西歐的布魯塞爾轉移到東擴後的地理中心柏林。
德國每年移入的人口僅次於美國,綠能和汽車產品一樣供不應求,貿易順差甚至超越中國和日本。媒體樂於複製的東西德格格不入、或德國人一板一眼的刻板印象,早已無法解釋德國近年的變化。當今全球局勢走向對立,柏林卻反其道而行,想作為全人類知識和文明對話的平臺,想知道這個剛剛克服獨裁和分裂的新國家未來往哪裡走,看看菩提樹大道尾端最近又出現的工地就能明白
???en_US.webpac.authordescSource???:三民網路書店

Must Login
Must Login
Must Login
Must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