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重點 * 由普普教皇安迪.沃荷撰述美國普普文化最迷人的黃金十年(1960-1969)。* 沃荷如何定義「普普文化」。* 傳奇的「銀色工廠」,聚集了最具才華、最瘋狂、最莫名其妙的人物。包括那些今天殿堂級的明星和作家,當時才剛嶄露頭角,如巴布.狄倫、盧.里德、米克.傑格、勞勃.狄.尼洛、蘇珊.桑塔格、楚門.柯波帝;又或者過早耗盡自己的年輕生命,如伊迪.塞奇威克、珍妮絲.賈普林等等。* 了解沃荷的創作重心由繪畫轉移至拍攝電影的歷程。* 沃荷親述被極端女權分子槍擊、命懸一線的經過。*書籍簡介 要是沒有這群瘋狂的嗑藥者,在我身邊喋喋不休,做一些他們的瘋癲事兒,我可能會失去創造力。「這是我對一九六○年代發生在紐約的普普風潮的個人觀點⋯⋯它是一個回顧,回顧我的朋友和我當時的生活情景——回顧繪畫、電影、時尚以及音樂,回顧超級巨星以及人際關係,它們構成了我們在曼哈頓閣樓裡的場景,我們管那個地方叫工廠。」一場文化風暴席捲了1960年代——普普藝術、迷幻文化、巴布.狄倫、地下電影——而風暴核心就是安迪.沃荷。他的工作室,名為「工廠」的一間曼哈頓閣樓,是60年代文化場景的中心,就在這個銀色工廠裡,他創造出界定普普藝術的康寶濃湯罐頭以及許多的文化偶像。從地下絲絨、滾石樂團,到伊迪.塞奇威克,也都在這裡串門子、打轉、揮霍青春——這些特立獨行的年輕人,構成改變世界的一場青年震憾(youthquake)。沃荷在本書毫無保留、幽默地閒話這黃金十年的內幕故事。青春爆炸的沃荷六○◎迷人的年輕人是不工作的◎聰明而缺乏紀律◎比起十年前許多人看起來都更顯窈窕和漂亮◎睡眠變得過時,因為有太多事情要做◎所有東西都需要「宣傳」,幾乎什麼都能免費弄到手◎強調事物的真實本質◎不必去讀一本書才能成為這種文化的一部分,只需要去購買它就可以了◎任何人不管他們是誰、穿著如何,都有權利去任何地方去做任何事◎衝突不斷的年代,最後直到所有社會障礙都受到衝撞為止◎跑歐洲是時髦事兒,每個人要不是剛從歐洲回來,就是正要去,或是正設法要去◎擅長廢物利用是一門技能、能引以自豪的本領◎在習以為常的東西裡看到它新的一面
???zh_TW.webpac.bookDescSource???:三民網路書店
Andy Warhol(安迪.沃荷)一九二八~八七畫家及平面藝術家,六○年代初以「康寶濃湯罐頭」、「夢露」等絹印畫作轟動了當時的藝術界。他也製作了大量的電影作品,包括《雀爾西女郎》、《帝國大廈》等。六○年代中至七○年代早期,他的「工廠」工作室成為一眾年輕音樂人、藝術家、社交名流的聚集地,並有如超級明星般被媒體所追捧報導。一九六八年遭到激進的女權分子槍擊,此事影響了他日後的人生與創作。沃荷於一九八七年逝世於紐約。著作有:a, A Novel (1968)、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 (From A to B & Back Again) (1975)、POPism: The Warhol Sixties (1980)和The Andy Warhol Diaries (1989)譯者簡介楊玉齡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現專任自由翻譯寫作,以科普書籍為主。著作《肝炎聖戰》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榮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譯作《生物圈的未來》榮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消失的湯匙》榮獲第六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銀籤獎、《大自然的獵人》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譯作推薦獎、《小提琴家的大拇指》榮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譯作推薦獎、《雁鵝與勞倫茲》榮獲中國大陸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
???zh_TW.webpac.authordescSource???:三民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