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終其一生都背著一只行囊,裡頭乘載我們種種的擔憂與在乎,當生命走到盡頭,這只行囊就成為後人追憶的憑藉,如果要為人生最後的一段旅程收拾行囊,你會想打包什麼?人皆有死,但你可以優雅轉身不要等到生命的終點,才被迫無奈地說再見!德國老人集居住宅發起人 ╳ 德國安寧療護學程創辦人聯手打造一場關於死亡的對話練習,感動百萬讀者的生命之書長踞《明鏡週刊》排行榜「你為什麼不讓我好好跟爸爸說再見?這成為我終身的遺憾。」一直以為出車禍的父親只是出遠門的女兒,哭著對媽媽說。「我死了以後,我希望有人能代替自己陪伴媽媽。」罹患絕症的九歲小女孩跟醫護人員說。「我喜歡你在我身邊織毛線,這讓我想起我的媽媽。」性格怪異的獨居老人跟年輕志工說。我們總對死亡避而不談,但死亡仍然會來,並且讓我們措手不及,難以好好跟最親近的人告別,並對自己的死亡感到恐懼。如果可以早一點談論死亡,也許我們就更能承受生老病死,明白死亡是人生必經的旅程,是世代之間的聯繫,更是人生自主的最後機會。兩位作者是多年至交,皆致力於臨終關懷的推廣,並從中體認到世人對死亡的避而不談,時常造成自身與親友的遺憾,這促使了他們在二○一六年聯袂寫下《告別的勇氣》,除書寫自身經歷親友離開人世的過程,也探討老人集居住宅、安寧緩和醫療、臨終關懷等議題的重要性,呼籲社會需推動更人道的臨終文化。帶領讀者一步步學習如何開口談論「死亡」這件事,希望能藉此學習如何陪伴在臨終者身邊、學習如何陪伴有親友過世的人,以及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這是一本十分個人的書,引領我們傾聽內在的需求,也是一本充滿社會關懷的書,讓我們學習擁抱有需要的人,甫推出即登上德國各大書籍排行榜,並引發熱烈迴響。
???zh_TW.webpac.bookDescSource???:誠品網路書店
■作者簡介亨尼・舍夫;安奈莉・凱爾(Henning Scherf;Annelie Keil)法學博士,一九三八年生於德國布萊梅,成年後於弗萊堡大學(Albert-Ludwigs-Universität Freiburg)與柏林自由大學(Freien Universität Berlin)修習法學和社會學,並在維里希斯特基督教新教學習促進機構(Evangelisches Studienwerk e.V. Villigst)的資助下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一九七一年起成為律師,長年擔任社會、教育和司法參議員,一九九五至二○○五年擔任布萊梅市長,並曾出版過多本暢銷書。他育有三名子女,並有九個孫子女,一九八七年起,他與結縭多年的妻子和十位朋友共同打造了在布萊梅的「老年集居住宅」,除了相互照應之外,還能分攤房租、聘僱醫療護理人員等生活開銷,因此他認為集居住宅可謂是老年化社會的一道曙光。他時常在演講時分享其特殊經驗,並鼓勵大家及早規劃屬於自己的老年生活,被譽為是「德國最有名的同居老人」。■譯者簡介王榮輝曾就讀東吳大學政治系、政治大學歷史系與法律系;其後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Universität Gottingen)攻讀碩士,主修哲學、西洋中古史與西洋近現代史。通曉英、德、法、日與拉丁文等外文。二○○九年起,擔任台北歌德學院特約翻譯。
???zh_TW.webpac.authordescSource???:誠品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