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征服自然 : 二百五十年的環境變遷與近現代德國的形成 /

  • 點閱:113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橫跨十八至二十一世紀,從水、地貌與環境改造的角度,
  重新解讀德國二百五十年的歷史。
  本書企圖達成「全歷史」(total history)的書寫。

  近現代德國是怎麼形成的?哈佛大學柯立芝歷史講座教授、本書作者大衛.布拉克伯恩認為:「歷史不只發生在時間中,也發生在空間裡。」他耗時十年,從十八世紀寫到二十一世紀,透過水文和地貌的改造,以及一系列傳記和大量田野案例研究,重新訴說近現代德國的崛起。從德國初步統一、現代化、納粹時期、東西德分裂到再統一;從歷史、地理、人物、地方誌到生態系,本書開創出一種新的跨界書寫格式與典範。

  全書以「水」的變遷與改造貫穿。回溯地質成因,最後一次冰期的巨大冰蓋沿斯堪地那維亞、波羅的海和北海往南推擠,直抵現代德國與波蘭的中央高地才停下。接下來,冰層後退,大量融水困在此處。這構成了德國的自然環境基礎,「水」,也影響了德國二百五十年。

  從奧德布魯赫(Oderburch)沼澤排水故事開始,作者向讀者介紹了十八世紀腓特烈大帝如何形塑國家,基本態度是「控制自然和征服自然以符合德國人的利益」;十九世紀上萊茵河的河流再造、雅德灣的開鑿與蒸汽船的蓬勃發展,「自然」持續服務政治,民間則因產業而改變了生活型態;二十世紀的水壩建造以及土地改造,與戰爭和種族滅絕緊緊交織;直至二十一世紀水患頻仍,操控自然的史觀翻轉,開始對水鬆綁。

  作者鏈結起歷史上與自然地貌劇變相關聯的所有事物:一系列戲劇化的事件,許許多多真實人物的故事,讓我們得以還原當年的背景以及人們為何如此決定,也看到德國現代化歷程中的種種矛盾。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類以外的物種在這本書裡亦有一席之地,從石蛾到鮭魚,從狼群到蘇力菌。

  地貌是真實,也是想像。本書異於一般德國史的創見在於其企圖達成「全歷史」(total history)的書寫──文化建構與物理現實,代表一個歷史的兩半。德國的水鄉澤國像一片螢幕,投射於其上的是一個變遷中社會的希望與恐懼。

  德國以二百五十年時間持續完成的宏大自然工程,正是德國成為一個現代國家最重要的一部分。當「純粹的自然」早已不存在,「再造」指的也是某一套人類使用方式為另一套所取代,該如何重新設定現有的人類與自然的平衡,作者以德國為例,引發全世界從新的角度思考環境,超越征服自然的樂觀與悲觀,環境可逆與不可逆的思辨,從歷史真正掌握今日問題。

本書特色

  脈絡通達的河川誌、地方誌、人物誌與生物誌
  驚異呈現與德國歷史進程平行的複雜世界

  人類對水的控制,影響了人類聚落與農業的穩定性,現代工業與國家版圖的開展也跟水的使用有關。本書無可超越的特出之處,在於其從「水文」與「地貌」的角度,重新講述現代德國是怎麼形成的。作者超過十年投入歷史田野與寫作,令人驚異地從無比龐大的資料中梳理出脈絡通達的河川誌、地方誌、人物誌、生物誌等跨領域元素,呈現與德國歷史進程平行的複雜世界。對於德國何以是德國,本書企圖呈現全歷史(total history)書寫,堪稱是近現代歷史書寫的典範與格式。

  1.自然與歷史的最佳結合:作者大衛.布拉克伯恩(David Blackbourn)罕見的將水、生物與環境因素,融寫入政治、社會和地方史。這樣的原創性,徹底改變了現代德國的歷史書寫樣貌。

  2.一切以「水」貫穿:德國土地有相當程度為「水」所占據。從地質成因的最後一次冰期開始,直至二十一世紀面臨水患與生態問題,無不與水有關。如今浮士德遭魔鬼索償。一切因於水,也只有水能解答。

  3.還原真實事件與人物、重返蠻荒與歐洲種族大遷徙現場:透過一系列真實事件以及無數真實人物故事,還原重要歷史現場。

  4.物種占有一席之地:不僅說出環境如何變遷,更說出人類居地、產業、動植物、水生生物之間非常細節的變化與興衰。

  5.以德國歷史為例,引領全世界從新的角度思考環境問題:以人性化的觀察者角度,讓讀者從德國現代化歷程中的種種矛盾,重新思考對環境的態度與作為。

好評推薦

  精美的文采,傑出的作品……布拉克伯恩是當今歐洲歷史寫作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美國歷史評論》

  一則有趣的原始歷史。洞察人與自然和德國之間的關係,豐富而生動。實際上,說出德國,就是說出了歐洲的核心。 ——馬克‧庫蘭斯基,《鹽》和《鱈魚》暢銷書作家

  對歷史的創新寫作方式締造了重大貢獻……引人注目的輝煌之作。——尼爾‧阿胥爾森,《倫敦書評》

  作者在引言中提出,「全歷史」(total history)這樣宏大的願景縱然難以企及,依然值得追求。當這本書完成,大衛.布拉克伯恩已達致了這個目標。——《經濟學人》
???zh_TW.webpac.bookDescSource???:博客來網路書店

作者簡介

大衛.布拉克伯恩(David Blackbourn)

  哈佛大學柯立芝歷史講座教授(Coolidge Professor of History),自一九九四年起任教至今。他著有《德國史,一七八○至一九一八:漫長的十九世紀》(History of Germany, 1780–1918: The Long Nineteenth Century)與《馬爾平根:俾斯麥時期德國的聖母瑪莉亞顯靈》(Marpingen: Apparitions of the Virgin Mary in Bismarckian Germany)。

  他在一九九八至二○○二年間擔任哈佛歷史系主任,並於二○○三至二○○四年擔任美國歷史協會中歐歷史協會會議組(自二○一二年起稱為中歐歷史協會)主席。

  一九九四年被授予古根海姆獎學金。二○○七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譯者簡介

胡宗香

  臺大外文系畢業,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喜愛閱讀與文字,不管任職於出版業、文創產業或金融業,工作性質皆不脫中英兩種語言之運用。現為雜誌編輯與兼職翻譯,譯有《尋訪香格里拉——探索失落的茶馬古道》、《朝聖——一個攝影師跨越四十年的影像故事》(合譯)、《書的演化史:六千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合譯)。視翻譯為痛苦但有意義的工作,樂此不疲。曾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類(譯文組)首獎、評審獎。
???zh_TW.webpac.authordescSource???:博客來網路書店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