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童年情感忽視 : 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近,卻又難以承受? /

  • 點閱:245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冷漠疏離、缺乏安全感、不敢表達真實情感的人,
往往來自「情感真空」的家庭。
他們不是不愛你,只是沒有能力回應你。
修復童年被忽視的情感需求,終止世代情緒傳承,找回愛的能力!

  ★全球首倡「童年情感忽視」(CEN)議題的心理經典
  ★一覽12種情感失能的父母類型
  ★受忽視者成年後的10種心理特徵
  ★隨附「感覺詞彙表」(841種形容詞),練習指認自己的情緒

  「為何別人常說我看起來有距離感、不好親近?」
  「為何我明明渴望與人親密,卻又害怕被打擾?」
  「為何我經常在社交場合中感到不自在?」
  「為何我對請求別人幫助甚感為難?」
  「為何我寧可和動物相處,也不願與人相處?」

  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父母愛我們。但知道畢竟不是「感覺」。
  童年時期,我們需要「感覺」到自己的情感需求,被父母理解、接納且回應。 
  然而,有些父母對孩子表達的情感需求,往往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童年。
  大多父母不了解「愛孩子」和「感受孩子」,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
  即使是照顧周全的爸媽,也可能做出忽視孩子情感需求的行為,使其留下陰影。

  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人,長大以後,外表上通常看起來很正常——
  他們聰明優秀、體面光鮮、討人喜歡,別人很難看出他們內在極其匱乏,
  只有那些最親近他們的人,才得以瞧見一些蛛絲馬跡。
  他們往往在面對生命中的困境時,會下意識地責怪自己:
  「為什麼我那麼難搞?」
  「為什麼又搞砸了一段關係、一份工作?」
  「為什麼我總是焦慮、易怒、憂鬱、容易不安?」
  「我的內心究竟缺少了什麼?」

  這一切的答案,就在心理學界近年熱議的「童年情感忽視」。

  【12種情感失能的父母類型】
  1. 自戀型父母:充滿了優越感,要求孩子表現完美,不能丟父母或家族的臉。
  2. 權威型父母:期待孩子按照父母的規定行事,都是「為你好」,不要問為什麼。
  3. 放縱型父母:未盡責地為孩子提供限制或規範,不敢對孩子說「不」。
  4. 活在憂傷裡的單親父母:因離婚或喪偶的情緒風暴,而無力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5. 成癮型父母:正常及不正常時判若兩人,孩子無法預測下一刻父母是哪個面貌。
  6. 憂鬱型父母:沒有足夠的精力或熱情來教養孩子,不是顯得暴躁就是悶悶不樂。
  7. 工作狂父母:生活重心都在工作上,沒時間去注意孩子有什麼需求或感受。
  8. 需照顧特殊家庭成員的父母:家中有重病的人讓父母分身乏術,無暇關心孩子情緒。
  9. 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不斷給孩子壓力,逼迫孩子達成父母想要的目標。
  10. 反社會型父母:反社會者的特徵即是本身沒有罪惡感、缺乏同情心。
  11. 身兼父職或母職的孩子:強迫孩子表現得跟大人一樣,孩子甚至要照顧父母。
  12. 為孩子著想但缺乏自覺的父母:一廂情願地對孩子好,卻忽視了孩子的「感覺」。

  【10種受忽視者的行為特徵】
  1. 空虛感:常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一般,格格不入。
  2. 反依賴:在親近的關係裡會感到不自在。
  3. 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放大自己的缺點,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4. 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對自己比對別人更嚴苛。
  5. 罪惡感與羞恥感:認為如實表達情緒是軟弱的表現。
  6. 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自責:對自己有種厭惡的感覺。
  7. 極力想隱藏真實情感:覺得一旦深交,別人就不會喜歡我了。
  8. 無力滋養自己和別人:不喜歡需要別人,也不喜歡被別人需要。
  9. 缺乏自我紀律:做事常拖拖拉拉、雜亂無章。
  10. 述情障礙:無法覺察、瞭解、表達自己的情緒。

  【10個修復童年情感忽視的練習】
  1.「感覺詞彙表」:841種形容詞,練習覺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2.「說不」改變清單
  3.「請求幫助」改變清單
  4.「喜歡和不喜歡」改變清單
  5.「快樂優先」改變清單
  6.「飲食習慣」改變清單
  7.「運動」改變清單
  8.「休息和放鬆」改變清單
  9.「自我紀律」改變清單
  10.「自我安慰」改變清單

專家推薦

  丁郁芙/臨床心理師
  李崇建/親子作家、千樹成林創辦人、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林靜如/律師娘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作家、輔導老師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張德芬/心靈作家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讚譽

  「『童年情感忽視』為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莫名感到空虛、自責、沮喪與無助的狀態找到了解釋,原來,那些隱藏在幸福童年生活之下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是如此渴望被大人看見呀!一直到長大後,仍是如此。」──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這本由鍾妮斯.韋伯博士所著的好書,很有系統性的解答我們周遭人很常見的困擾: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作者運用『依附關係』和『情緒智商』,來解讀以上困擾的源頭:童年情感忽視。全書分別整理出十二種導致孩子的情感被忽視的父母類型,受童年情感忽視者的行為特徵,修復童年情感忽視,從原因、症狀、處置提供十分清楚的說明與建議。」──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童年情感忽視》以一種充滿說服力、清晰易懂的方式,說明『情緒傳承』是如何由父母延續到子女身上。這本書告訴我們,在兒時所接受的教養,如何在成年以後持續影響我們的情感和社交關係。韋伯博士以經驗豐富、溫暖且帶著同理心的口吻訴說,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在情感上的障礙,並為我們指點出一條明路。」──傑弗瑞.皮卡兒博士(Jeffrey Pickar),哈佛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心理學臨床講師

  「關於那些你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的東西──父母的引導、父母與孩子在情感上的連結,以及父母的愛──這是一本極好的書。在這本令人振奮、可能改變人生的著作之中,作者探討了我們童年時期由於主要照顧者在情感上的疏忽所造成的傷害,並且教導我們療癒這種創傷的方法。」──泰倫斯.瑞爾(Terrence Real),享譽國際的家庭治療師,《早安美國》和《ABC新聞》常態性來賓

  「閱讀韋伯博士的《童年情感忽視》一書,對我兒童暨青少年心理學家的工作產生了直接的衝擊。對於童年情感忽視這個概念的構思,以及童年情感忽視對於發展中兒童的重大影響,她在書裡說明得非常清楚,而且這是我在其它地方從來沒有聽過的⋯⋯更重要的是,書中提供了一些臨床指導原則,可以幫助家有兒童和青少年的父母,終結正在孩子身上運作的童年情感忽視。」──史蒂芬妮.克里斯伯格博士(Stephanie M. Kriesberg, Psy.D.),兒童暨青少年心理學家
???zh_TW.webpac.bookDescSource???:博客來網路書店

作者簡介

鍾妮斯.韋伯 博士(Dr. Jonice Webb)

  臨床心理學博士,一九九一年起開始執業,在心理學研究、心理測驗及心理治療等領域皆有卓越表現。曾擔任三家大型診所負責人,目前執業於麻州萊辛頓的私人診所,專長為伴侶治療和家庭治療。著有《童年情感忽視》、《不再童年情感忽視》(Running on Empty No More)等書。現與丈夫及兩名子女定居在波士頓。

  個人網站:www.EmotionalNeglect.com

譯者簡介

張佳棻

  台灣台北人,紐約大學表演研究所博士。譯有《孩子,我們一起靜心吧》、《關掉螢幕,孩子大腦重開機》、《頭薦骨療法》、《海倫帕瑪・九型人格聖經》等書。
???zh_TW.webpac.authordescSource???:博客來網路書店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