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海與帝國 : 明清時代 /

  • 點閱:135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在18世紀的工業革命之前, 位於東歐亞的中國,是全球貿易的主導者。 為何明清時代的嚴厲海禁, 會成為推動東歐亞圈貿易活絡的關鍵? 超越以往中國通史的朝代框架, 以「海洋史觀」x「全球體系論」首創東歐亞的區域概念, 重新評價這段五百年的明清帝國海洋史。 ★【專文導讀】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 一改歐洲觀點的霸道史觀,重寫征服、開發、文明化的西方論點,用鮮明的人物生平,重構五百年明清時代: ‧一名船醫建立起百年老字號怡和洋行,更是讓英國在鴉片戰爭中獲勝的關鍵。 ‧失控的鹽制度和掃蕩沿海走私,明朝鹽商只能變身倭寇頭子。 ‧明朝承認與外國交易的互市,讓努爾哈赤得以用毛皮交易打造大清帝國。 ‧鄭芝龍的海上霸權,源自十七世紀日本幕府頒布海禁。 ◎專制就是封閉?保守就是停滯? 歐洲優越主義已經崩解,大海洋史觀才是二十一世紀的論史主流! 一直以來,西方史學界對於中國明清時代的評論都不佳,從黑格爾的停滯論,到二戰後費正清的「衝擊─回應」論,甚至連接受馬克思主義史學體系的中國史學家們,本身也將明清所屬的十四至十九世紀歸類為「封建制度的末期」,是一個封閉又陳腐的時代。 然而以往的評論觀點,都是以「陸地」出發,如今,我們以海洋上發生的運輸、交流和貿易等層面,重新評價明清帝國,並發現在近代中國被評為負面遺產的「朝貢制度」,竟是當時維繫東歐亞地區秩序的最佳經貿體系。 ◎從國家到地區,當帝國本身的制度跨區發展之後 作者上田信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進入中國進行實地田野調查的日本史學家,他從「交易」的基礎,解構中華文明自商周以來改朝換代的拓展過程,是不斷因「集中─分配」而集合,接著又因與新文化交流而破壞交易穩定度,導致王朝瓦解、重組。 這個拓展過程到了元朝之後,因蒙古帝國建立遍布歐亞大陸全區的交易機制,將中國納入其中的一部分。自此之後,要了解中國史,在只有包含日本與韓國的東亞空間的框架內來探討,並不完整,所以上田信在本書提出了涵蓋東南亞諸國和印度的「東歐亞」地區,才能更全面的綜觀「交易」這項商業行為如何影響從百姓生活乃至一國制度的全面影響。 ◎鄭和下西洋、女真崛起,讓我們從海洋的觀點重新看陸地上的歷史大事件 除了以截然不同的面相與論點,重新評析西方史學界口中的中國停滯時代之外,上田信更以民生經濟的角度,有別於過往提出的皇帝沉迷宗教、官員壓榨百姓、歉收造成飢荒等原因,提出元朝帝國為何敗亡的真正原因,和發生動亂的「地點」有關;也提出有別於史學家認為鄭和下西洋是巨額出超的「朝貢貿易」,而是運用不需成本的「里甲制」成品,去交換東南亞各國的珍稀物品,非常划算。 自元末至鴉片戰爭,一三五一年的紅巾賊之亂到一八五一年的太平天國,橫跨五百年,明清王朝在各種層面上承襲原生北方大地的蒙古帝國,超越了自秦至宋的中華框架,無法單純用中國朝代史或歐洲開發史來定義,我們將從海洋對帝國的影響,重新評價明清時代在全球歷史中的地位。
???zh_TW.webpac.bookDescSource???:

上田信 一九五七年出生於日本東京都。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專攻東洋史學)。現任立教大學文學院教授,專攻中國社會史。於一九八三至八五年赴南京大學留學,並曾於農村進行田野調查。 從研究江南都市的無賴,之後進一步研究地區社會、宗族,近年來則致力於生態環境史與疾病歷史。二○○○年在七三一部隊細菌戰國家賠償請求訴訟中,以原告(中國細菌戰受害人)證人身分,向東京地方法院提出「鼠疫與村莊」鑑定書。 主要著作:《傳統中國》(講談社)、《森林與綠色的中國史》(岩波書店)、《老虎講述的中國史》(山川出版社),以及《人與人的地方史》(合編,山川出版社)、《中國的社會》(合譯,平凡社)等。 葉韋利 1974年生,水瓶座。 慣於跳躍式思考的隱性左撇子。 現為專職主婦譯者,熱愛翻譯工作。 享受低調悶騷的文字cosplay與平凡充實的生活。 譯者葉韋利工作筆記FB專頁:www.facebook.com/licaworks
???zh_TW.webpac.authordescSource???: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