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思索斷頭台 /

  • 點閱:237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我對父親的事情所知不多,其中一件就是:這是他生平第一次想去看處決。他天還沒亮就起床,前往本市另一頭的刑場,此時刑場周圍已擠滿人潮。他從不曾告訴別人,他那天早上看見了些什麼。我母親只說,父親飛奔回家時,神色慌亂、也不答話,就在床上躺了下來;不一會兒,就翻過身,嘔吐了起來。他剛發現了,在漂亮的說辭底下,被掩蓋的那關於死刑的真相。這時他還能想到的,已不是那些遇害的孩童,反而只剩那具剛被人扔上斷頭台斬斷脖子的、仍在抽慉的屍首……」
  卡繆是記者、作家、哲學家、諾貝爾獎得主...他更是一名鬥士,在其過短的一生中為理念而奮戰不懈,一個名副其實的公共知識分子。他於1957年發表的《思索斷頭台》已經是一篇經典:除了闡明死刑不是有效抑制犯罪的方法,並且比傳統社會的以牙還牙還要殘酷野蠻,尤有甚者,死刑還可能是讓國家、或者讓國家的掌權者將因其怠惰失職而養成的罪犯「毀屍滅跡」的手段。如果國家的暴力,託詞於一些理論與現實上都不能成立的理由,只是為了保護權位而殺戮,那麼民主,就必須是要對抗這樣的國家!
  本書並收錄日內瓦大學張寧教授的「考論死刑」。希望能幫助讀者對於死刑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畢竟認識死刑、思索死刑之後,我們才能真正地支持或反對死刑。
本書特色
  回顧阿爾貝.卡繆的「思索斷頭台」這篇文章在法國的出版歷史,或許也就說明了應該在今日的台灣出版其中文譯本的理由。可以說,死刑之存廢在今日的台灣尚且是一個意見極度對立的爭議。在期待這個命題真正進入理性辯論之際,卡繆的這一篇文章,可以對於尚未形成意見的讀者提供一種思索的角度,甚至對於支持或反對廢除死刑的人,也可以做為檢視自己意見是否足夠深思熟慮的參照。
  這本書的第二部分,收錄了日內瓦大學張寧教授的「考論死刑」。「考論死刑」的初版刊載於中國的《年度學術》2004年版,張教授具有深厚的史學訓練,在法國從學於哲學家Jacques Derrida時,受到Derrida 的啟發與鼓舞,近十餘年來致力於死刑的研究,張教授於百忙之際,為本書修訂出了新版的「考論死刑」。
作者簡介
阿爾貝.卡繆 Albert Camus
  1913年生於法屬阿爾及利亞Constantine省Mondovi鎮,家中次男。一歲喪父,隨文盲母親至阿爾及爾投靠外婆。1936年,自阿爾及爾大學哲學系畢業,加入共產黨,兩年後退黨。
  1936年,在阿爾及爾共和報擔任記者,開始報導文學寫作。1940年前往法國內地,成為巴黎晚報記者,後隨報社遷至里昂。1942年,出版小說《異鄉人》與隨筆《薛西佛斯神話》,加入地下抗戰組織,以筆名為組織刊物戰鬥報寫稿。1945年,於戰鬥報發表社論譴責廣島原爆,請求免除通敵作家Robert Brasillach的死刑,出版劇作《卡利古拉》。1947年出版小說《瘟疫》。1951年發表隨筆《反抗者》,表達反對革命暴力的理念。1954年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後,因其溫和統派的立場而不見容於日趨激進的統獨雙方。1956年出版小說《墮落》。1957年發表《思索斷頭台》,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張寧
  日內瓦大學漢學系系主任。研究領域為20世紀中國死刑史,清末以來中國法制體系之轉變及當代西方思想…等。著有Un autre sens de l'Occident : l'appropriation par la Chine du theatre occidental. (中國對西方戲劇的接受,Paris,L'Harmattan,1998)。譯著有《解構之旅.中國印記-德里達專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譯有德里達《書寫與差異》(Jacques Derrida,L'Ecriture et la difference,北京:三聯,2001;臺北:麥田修訂,2004)。以及多篇關於死刑的論文發表於法文,英文及中文學術期刊。
譯者簡介
石武耕
  台北人。政大廣告系、台大新聞所畢。現就讀於巴黎第十大學傳播學博士班。
???zh_TW.webpac.bookDescSource???:博客來網路書店

.出版者的一些說明 /吳坤墉.在找到自己的答案之前,我想先看看人家的---代譯序 /石武耕.思索斷頭台 /卡繆.考論死刑 /張寧
???zh_TW.webpac.authordescSource???:博客來網路書店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