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正直 : 找尋生活中的真實, 成為你想成為的自己 /

  • 點閱:132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坦誠、親切、微笑,是我的人生目標。今後,我也將秉持『讓大家能被眾人所愛、也能關愛眾人』的信念,全力以赴地工作與生活。對我來說,這就是『正直』。」                                                               松浦彌太郎49歲嶄新的開始,28則回顧過往、展望未來的人生感悟。    本書是作者松浦彌太郎在年滿49歲之際,回顧過往,寫下人生旅途上曾遭遇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並重新省思自己的生存方式。    就一般常理判斷,行至中年,以維持現狀度過接下來的人生應該是最穩妥的選擇。然而,他毅然辭去在《生活手帖》擔任九年的總編輯職位,將重責大任交付給新人。他說:「儘管自知必冒風險,我仍將自己重新歸零,選擇縱身躍入全新的領域。」    他也告訴我們,想展開新的挑戰時,需要禀持的心態,包括: 人可以到任何地方,只要你願意向前。 成功的相反不是失敗,而是什麼都不做。  「世上沒有一件事是與自己無關。」如果你能時時抱持這種態度,就會有強烈的學習欲望,並對世界充滿好奇心。 每個人一定都有屬於自己的「最佳擊球點」,在剛進入社會時,就是試著將所有飛來的球都一一擊出的時期。最好不斷揮棒,讓手上的水泡都被磨破,即使一再被三振也不要介意。    作者期望讀者看過這本書後,也能找到自己心中的「正直」,在往後不斷迎接新的挑戰之際,秉持這些正直誠實的信念度過人生。關於「信念」的正直成功的相反不是失敗,而是什麼都不做。如果想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就是積極開始「找尋自己能做的事」。什麼都試著做做看,就算結果不好,只要能從中學到很多,那就是毋庸置疑的成功,也一定會帶來下一個可能。關於「人生」的正直我們所學的,都是要做「正確」的事,像是「和每個人都成為好朋友、要打扮得亮麗或帥氣、考一百分」……等。但事實上,人擁有好壞並存的兩面,也同時擁有最糟和最棒的生存方式。學習認同、接受並面對自己身上最好和最壞的一面,這正是我追尋的「真實」。關於「工作」的正直過了40歲就要懂得選擇工作。自己不必都站上打擊者的位置,有時也必須把揮棒的機會讓給其他人。今後的我不以大顯身手為目標,只專注鑽研自己辦得到的事。有時,協助別人大顯身手也是一種工作。關於「人際關係」的正直我所見過能吵一場好架的人,都是吵架時懂得自己宣佈「No side」的人。不會做出致命的一擊,不把對方逼入絕境,一定讓對方有活路可走。能好好吵架的朋友,才是真友情。 感動推薦 資深編輯人  黃威融、《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李取中、《小日子》雜誌發行人  劉冠吟、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李惠貞
???zh_TW.webpac.bookDescSource???:三民網路書店

「坦誠、親切、微笑,是我的人生目標。今後,我也將秉持『讓大家能被眾人所愛、也能關愛眾人』的信念,全力以赴地工作與生活。對我來說,這就是『正直』。」                                                               松浦彌太郎49歲嶄新的開始,28則回顧過往、展望未來的人生感悟。    本書是作者松浦彌太郎在年滿49歲之際,回顧過往,寫下人生旅途上曾遭遇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並重新省思自己的生存方式。    就一般常理判斷,行至中年,以維持現狀度過接下來的人生應該是最穩妥的選擇。然而,他毅然辭去在《生活手帖》擔任九年的總編輯職位,將重責大任交付給新人。他說:「儘管自知必冒風險,我仍將自己重新歸零,選擇縱身躍入全新的領域。」    他也告訴我們,想展開新的挑戰時,需要禀持的心態,包括: 人可以到任何地方,只要你願意向前。 成功的相反不是失敗,而是什麼都不做。  「世上沒有一件事是與自己無關。」如果你能時時抱持這種態度,就會有強烈的學習欲望,並對世界充滿好奇心。 每個人一定都有屬於自己的「最佳擊球點」,在剛進入社會時,就是試著將所有飛來的球都一一擊出的時期。最好不斷揮棒,讓手上的水泡都被磨破,即使一再被三振也不要介意。    作者期望讀者看過這本書後,也能找到自己心中的「正直」,在往後不斷迎接新的挑戰之際,秉持這些正直誠實的信念度過人生。關於「信念」的正直成功的相反不是失敗,而是什麼都不做。如果想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就是積極開始「找尋自己能做的事」。什麼都試著做做看,就算結果不好,只要能從中學到很多,那就是毋庸置疑的成功,也一定會帶來下一個可能。關於「人生」的正直我們所學的,都是要做「正確」的事,像是「和每個人都成為好朋友、要打扮得亮麗或帥氣、考一百分」……等。但事實上,人擁有好壞並存的兩面,也同時擁有最糟和最棒的生存方式。學習認同、接受並面對自己身上最好和最壞的一面,這正是我追尋的「真實」。關於「工作」的正直過了40歲就要懂得選擇工作。自己不必都站上打擊者的位置,有時也必須把揮棒的機會讓給其他人。今後的我不以大顯身手為目標,只專注鑽研自己辦得到的事。有時,協助別人大顯身手也是一種工作。關於「人際關係」的正直我所見過能吵一場好架的人,都是吵架時懂得自己宣佈「No side」的人。不會做出致命的一擊,不把對方逼入絕境,一定讓對方有活路可走。能好好吵架的朋友,才是真友情。 感動推薦 資深編輯人  黃威融、《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李取中、《小日子》雜誌發行人  劉冠吟、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李惠貞 松浦彌太郎MITSUURA YATARO1965年生於東京。「生活基礎」網站的負責人,也是一位散文作家,被稱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2006年起擔任《生活手帖》總編輯9年,2015年4月投入食譜網站「Cookpad」,2017年展開新的挑戰。目前是「COW BOOKS」書店負責人,也是「美味健康」公司董事。著有《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松浦彌太郎的100個工作基本+100個生活基本》及《寫給凌晨五點的你》等作品。譯者簡介 邱香凝曾任職唱片公司、出版社、電腦娛樂產業,目前為專職譯者。喜愛閱讀與書寫,用翻譯看世界。 前言某天某時的某個發現,在那個當下過了之後,或許只會成為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但日後回頭想想,那每一件每一件小事,卻在加加減減之中化成了現在自己的形狀。無論是開心的事、難過的事、成功與失敗……等形形色色。總有一天,這一切都能收進內心深處的抽屜。    我想試著一一取出這些私人軌跡中的記憶。為什麼會這麼想呢,因為我想知道自己至今看過什麼、感受過什麼,即使迷失了方向,又是怎麼再踏出一步又一步的,我想用自己的方式確認。說起來就像面對一本以自己的生存之道寫成的書。    這是為什麼呢?是為了在踏出下一步之前,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存之道,並加以改善。說改善,聽起來好像否定了過去的自己,其實不然。我現在四十九歲,明年就要五十歲了。在思考五十歲之後的人生時,我希望自己別再憑著過去的慣性過日子,想好好停下來仔細檢視自己,以「徹底了解自己」這個方式進行維修,若有必要就著手修正,像擦拭濛霧的眼鏡一般,擦掉自己身上的塵埃與污垢,再踏出新的一步。    這並不是指責自己的缺點,勉強自己改正的意思。而是如果有缺點,就先承認有這個缺點,再提高自己的潛力。    三十歲的人有三十歲的人維修自己的方式,四十歲時也有四十歲時的維修方式。因此,我希望能發揮「正直」這個一定還留在內心某處的機能,也將它用來當作本書的書名。話雖如此,想釐清至今自己看過什麼、感受過什麼,又是如何踏出每一步,或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需要徒手摸索,也可能需要繞個遠路才能有所斬獲,我一方面這麼想,一方面也感覺到說不定連這個過程都能與多數人分享。    「啊,原來我也曾遇過這種事」、「和我一樣耶」,或者「因為我當年那樣想,現在所以就變成這樣了」等等,這些發現正可說是足以分享的寶物,如果能對讀者有所貢獻,那是最令我開心的事。我又忽然想到,大多數的學習,與其說是來自成功經驗談,不如說更常來自失敗挫折、令人難受或難為情的事。關於學習的基礎,有個觀念是這樣的,那就是發生或存在於世界上的所有事,都與自己息息相關。大家經常都會說「那和我無關」。然而,如果老是這麼說的話,就等於放棄自己的人生。沒有任何一件事是與自己無關。我認為,如果你時時抱持這種態度,就會有強烈的學習欲望,並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冷漠不關心才是最可怕的事,也是人活著最須警惕的事。我想說的是,萬事萬物都與自己有關,能否這麼想,決定了自我成長程度的差異。    活在現在這個時代,還有一件需要自我警惕的事。那就是—無論工作或生活,不要老是以自我為中心做出結論。舉例來說,像是「我今天要好好過日子」、「我要對每件事用心」等,這些都是很棒的念頭, 可是,若是一味認定只要「好好過日子」或「對每件事用心」就能讓自己幸福、這樣想是對的,那就是個危險的陷阱了。    如果可以的話,請盡可能讓心再往前走一點。換句話說,要去思考「為什麼我要好好過日子」、「為什麼我要用心」。當腦海中浮現了疑問,就會想到廣大的社會和人群,我認為,能想到這些事才是重要的。這麼一來,自然就會知道沒有一件事是和自己無關。內心所發揮的作用形成了良性循環,最後一定會回報到自己身上。    我想再次強調,不論工作也好、生活也好,請絕對不要自己妄下結論。為此,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好,是我想在這本書中和大家一起思考的。永遠不會跟你分手的,就是你自己    一個人的話,想去哪裡都行。    第一次領悟到這件事時,我內心獲得解脫,也有即將開拓新世界的感受。    少年時的我,將這種感覺牢牢刻劃在心上,此後也成為我的思想核心。在我的人生指南針上,有個「你是獨自一人」的位置,永遠也不會改變。我用屬於年輕特權的心靈與身體的自由,克服了獨處時產生的不安與寂寞。    連「人是為接受孤獨而生」這種念頭都不曾有過的少年時代,這個透過經驗摸索得到的真實感受,至今仍是我的護身符。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沒錯,孤獨是人生的要件。任何事都從獨處開始,從那天起,我接受了這個基本原則。                        * 我是在東經中野的鍋屋橫丁出生成長,那裡離新宿歌舞伎町雖近, 卻是保留了濃厚舊市街風貌的地區,我在一個像長屋一樣的公寓裡長大。    一坪多的木板隔間廚房,有廁所但沒有浴室,除此之外就是一間三坪的房間,我和父母及姊姊一家四口生活其中。晚上大家躺成一排睡覺,早上再把棉被收起來,同一個空間既是起居室,也是兒童房和客廳。這樣看來,或許會有人認為我家很窮,其實在當時,這是常見的生活方式。    整棟公寓住著八戶人家,有很多和我年紀差不多的孩子。有同年的,有大我一點的,也有小我一點的,大家總是玩在一起。就連什麼也不做地發著呆時,身邊也一定有其他人。    公寓裡的人際關係很緊密,就連大人也一樣,大家都稀鬆平常地自由進出其他人家,我們甚至連別人家抽屜裡裝了什麼東西都很清楚。    不論是在巷弄、空地、公園,或是零食雜貨店,只要是在社區內, 不管去哪裡,大家彼此都熟識。隔壁今天的晚餐吃馬鈴薯燉肉、樓下那戶人家的夫妻一天到晚吵架,邊角那戶的大女兒老是被媽媽罵……所有人都共享著這一切生活瑣事。    「小彌,你上哪去?」     沒有人不認識我的這個世界是那麼溫暖,我內心充斥著滿滿的安心。    從安心變成侷促不安,大概是我小學五年級左右的事。    說來或許只是因為有點孩子氣的小事。比方說,我想打棒球時,玩伴都說想打躲避球,我也只能配合大家。又或者,即使今天我只想自己對著牆壁丟球玩,只要其他人說「一起玩嘛」,我就不能不答應。儘管還不至於到不自由的地步,但也算不上自由。在那個什麼是隱私權也不知道的年代,我們是置身於受到一股強烈「默契」所支配的群居社會,那令我覺得麻煩得受不了。我對一天到晚和玩伴膩在一起的事感到厭煩。那或許就是每個人在成長期都經歷過的,對於「身邊日常」 的鄙夷。    我是個幾乎不曾叛逆父母的小孩,然而,對群體的叛逆之心卻從那時開始漸漸萌芽。從某天起,我便不再跟著大家在社區裡玩了。我跨上腳踏車,決定一個人去社區外晃蕩。    只要騎上腳踏車,哪裡都能去。踩著踏板,出發冒險。    每踩一下踏板,就朝未知的世界更近一步。就這樣一步一步,拓展了我的自由範圍。    到沒去過的公園,還有陌生的繁華鬧區。    新宿歌舞伎町或中野百老匯就近在身旁,只要再走遠一點,還能去到澀谷和原宿。等習慣之後,騎一小時就到池袋了。也曾為了想看巨人隊練習,花了半天的時間騎到多摩川球場。    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不必和誰商量「要去哪?」     也不必在年紀大的孩子說「今天去附近空地玩」時聽命於對方。    自己一個人決定,自己一個人出發。    自己一個人四處閒晃,自己一個人回家。    畢竟還是個孩子,並沒真的做了什麼事,更何況我既沒有錢,也不知道該怎麼花。我只是一股腦地踩著腳踏車。我只是,看著街上的風景。    即使如此,跑得愈遠,內心就愈興奮。光是知道世界上有連空氣聞起來都不一樣的地方,就令我高興得不得了。                              *    你品嚐過「獨自一人」的滋味嗎? 不管是買東西還是吃午飯,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討厭獨自行動」。就連工作、讀書或思考等需要「獨處」的時候,也有不少人會想要有個同伴吧。在意周遭眼光,偶爾落單時就會擔心「人家會不會認為我是沒朋友的可憐人」,這樣的人一定也是有的吧。也有些人隨時都想找人交換意見,一旦無法確認自己「和大家一樣」就會坐立不安。    可是,只要和誰在一起,真的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了嗎?    別人能為我們拂拭內心那股不對勁或寂寞的感覺嗎?     我不認為。再說,想活得有自我風格,想實現自己的夢想等等,更是得靠自己。    長大之後我才發現,從小我就擅長獨處。我沒什麼專長,凡事也沒想得特別深入。只是,我從小就懂得一個人獨處的樂趣,也體會過一個人獨處的艱難,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不管和誰在一起,都應該是一個獨立的人」的心態。    高村光太郎的詩寫道:「有一個自己,是自己承受不起的。」讀到這首詩時我好驚訝,竟然有這麼達觀又客觀的想法,從此便難忘這句話。我從這句話中得到共鳴,認為那形容的正是我。    在面對任何人之前,必須先面對自己,對「自己」這個人得感到興趣才行。總覺得,如果無法對自己感興趣,也無法對別人感興趣。    你就是自己的朋友。    接受「獨處並沒什麼不好」這件事。這不是要你一個人躲起來,而是要審視自我,了解原本而真實的自己。唯有先這麼做了,一切才能開始。    至少,對任何人而言,永遠不會和你分手的朋友,就是你自己。在對別人展露笑容前,先這麼做。「一對一」是所有事物發展的基礎    關於「一對一」這件事。    這是我在要做所有事情之前,會先思考的事。    任何事都是從一對一開始。聽起來理所當然,但是在做事的時候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將會產生天差地別的結果。我認為在一對一的狀況下,一定會產生某種類似承諾的東西,那承諾或許不一定是語言上的約定,也或許是在彼此心靈間所產生的承諾。如果實現這個承諾,你便往前跨出了一步。    我認為,面對他人最基本的態度,與其說是和人對峙,還不如說應該是要建立一對一的關係。                    *     我在童年時進行的腳踏車冒險,說得誇張一點,就是把自己這個「異類」丟進陌生的地方。去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呼吸不同的空氣,喝不同的水,你會感覺自己就像變成了另一個人。然而,仔細想想,對外面那個世界的人來說,空氣和水都跟平常沒兩樣,我才是出現在那裡的「異類」。比方說,我們在出國時或許會產生「到處都是外國人!」的想法,可是對外國人來說,我們才是「外國人」,這是一樣的道理。    話雖如此,我仍是個對不同世界抱持好奇心的小孩。大概從五歲起,我就會一個人上澡堂了。不過,我沒有固定去的澡堂。當時住家半徑五百公尺內,差不多有三到四間澡堂,我都是根據當天心情決定要去哪間澡堂泡澡。當我去稍微遠一點的澡堂時,在那裡一定會遇到不同學校的孩子,那就像是在地的孩子劃起地盤的概念。    落單的我,一看就知道是「外來者」。我很喜歡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覺得很有意思。    一個人去陌生的地方,既不用迎合別人,也不需過度親近,可以隨性地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我在讀小學的時候,已經發現怎樣才能巧妙融入群體,又不會失去自我的箇中祕訣了。    騎腳踏車到自己地盤外的公園玩時,人家一定會對我懷有戒心。    「來了個沒看過的傢伙」,他們會像這樣想著,偷偷的觀察我。    出於好奇,我總會試著跟對方攀談,不過,當對方是一群人或二個人時,多半都不會理我。即使不會欺負我,對方還是會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有所戒備。不管是去公園還是鬧區,找年齡相仿的人攀談時經常失敗。    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某天我忽然發現一件事。那就是,只要仔細找,每個地方一定都會有落單的孩子。於是,我開始刻意找尋落單的人講話,結果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    「你幾年級?」     「六年級。」 「是喔,我五年級。你在這幹嘛?」 只要是一對一的進行對話,就能在完全沒有自我防備的狀態下自然展開對話。儘管只是漫無目的的閒聊,但確實能獲得對方的回應。一個人闖進一大群人中,只會被當成空氣,但如果是一對一的情況就不會有這種情況了。在街上,如果是一群人碰到另一群人時,也許會形成對立的局面, 可是一對一就沒這種問題。雖然這只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對我來說,至今都認為這是個大發現,這個祕訣也被我當成寶。沒錯,一個人時,就能擁有「自由」的這個強項。    在高中輟學,前往美國流浪的十幾歲到二十幾歲那段時期,我就用這個方法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到了一個陌生地方,我會先找搭訕的對象,鎖定的目標就是「落單的人」。不能是一對二,也不能是二對二, 一對三也不行。可是,只要是一對一的情況,跟任何人就都能建立起人際關係。    累積了一連串失敗與成功經驗後,我確定下面這種方法的確有效, 那就是:「不管到哪裡,只要找出落單的人,然後跟他以一對一的方式往來就沒問題了。」     幸運的是,在充滿眾多外來移民的美國,人們也習慣輕鬆地和陌生人打招呼。搭同一班電梯的人會互相寒暄,擦身而過的陌生人也會隨性地稱讚你「襯衫真不錯」。或許正因受到這種舒服的氛圍鼓勵,我愈來愈熱衷於建立一對一的人際關係。    當然,並非所有一對一的情況都能寫成美麗的故事。比方說,有一次,有個我不認識的女人以一種老朋友的口吻打來電話。當時我正處於孤獨之際,對方跟對我說:「要不要一起來看電影?」 我聽了當然很心動。滿懷期待地到了約定的地方,想不到卻有三個人在那裡等我,結果,我被迫幫她們買了不少昂貴的商品,這件事讓我留下痛苦的回憶。然而,正因為當時我隻身一人,所以後來我也能理解:「其實這並不是誰的錯,只是自己一時疏忽,才讓別人有機可乘。」                 *     即使是在徹底無望的情況下,但只要我一旦下定決心,不管是採用什麼樣的方法,我用得最徹底的還是一對一這種方法。當人和人相對而坐,相對而視,相互交談,自然會敞開彼此的內心。我深信只有一對一才能達到這種效果。    「如果不是一對一,就難以有所進展。」     這種感覺在工作場合特別明顯。當你想提出某個創意,或希望推銷商品時,有時會和介紹客戶給自己的仲介者同行,或是和一些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們一同前往,那樣雖然也會激盪出什麼火花,然而,只要好幾個人一起行動,計畫就會進展得很緩慢。因為責任歸屬分散,每個人投入心力的程度也不同。    在私生活上,想跟人建立更深層的關係時也是如此。聚會時,這邊有兩、三個人赴約,對方也來了兩、三個人,一起聊天卻是毫無收穫。儘管也能聊得起勁,但是只限當場。彼此都感覺到「有所收穫」的情形可說是幾乎沒有。「共享」有時也會成為絆腳石。信任、理解、承諾、共鳴,全都只有在一對一時才會產生。    於是我決定,即使無法百分之百做到,但面對「重要時刻」時,無論如何我都要堅持使用一對一的方法。和人面對面,四目交接,交換意見,對彼此敞開心房,我相信這些都只有一對一才能達成。    舉例來說,當我想對否定我的人表達想法,或是想說服誰的時候, 都會盡可能努力確保一對一的狀況。不知道最後結果究竟如何,無法事事都按照計畫進行,這些情況都所在多有,畢竟對方也有自己的心情和立場。不過,只要是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無論結果如何,彼此都能認同。就算不成功,至少也感覺自己已經盡了全力。    說得更極端一點,即使你面對的是首相或總統,只要你能與對方以一對一的方式交談,一定能聊出有意思的話題。在沒有祕書、親信或工作人員的場所,如果就只有你們兩人交談,也會產生只屬於你們彼此共有的祕密。    無論再厲害、再偉大或地位多崇高的人,只要重視在一對一交談時做出的「小小承諾」,前方就會延伸出一條道路。我甚至認為,一個人的力量是所向無敵的。    比方說,當你在陌生的街上散步,看到獨行的老人家,上前跟對方說聲「您好」打個招呼也是不錯的訓練方式。一個人去參加派對,尋找也是支身前往的人攀談,就是一種建立基礎人際關係的做法。    任何人際關係都從一對一開始。一對一是一切的基礎,機會就是從一對一之中誕生的。雖然我剛好是天生不怕寂寞的類型,但這種做法和個性無關。無論是害怕孤單或跟誰都能聊不停的人,人際關係都能從一對一開始發展、茁壯。    不論是拓展縱向或橫向的人際關係都是好事,只是永遠都別忘記自己是其中的一個點,也只能單點的方式行動。換句話說,就是要永遠保持獨立。不依賴任何事物,遇到事情先自己思考、自己判斷,然後自己行動。    單點行動也更不受牽絆,不管何處都能自由來去。打破常規,脫離「普通」之列    沒有比「普通」更莫名其妙的詞彙了。    那就像是個咒語,有時甚至是將自我特色封閉起來的箱子。    或許,「普通」這兩個字會令很多人覺得心安,但是,所謂「普通」 到底是什麼?     普通和不普通的差別是:普通是有前例可循,也是習慣的事。至於不普通是什麼,就沒有答案了。但我認為,那才是具有無限潛力與魅力之處。    我總是在想,若眼前的所有事物不普通,那會是什麼樣子?換句話說,我一直在思考,嶄新的事物是什麼樣子。                      *     忘了是幾歲的時候,我開始注意到不管做什麼,都會聽到有人說: 「普通不會這麼做吧」、「一般都是這麼做的」,或「這才是常見的做法」之類的話。什麼是普通什麼是不普通,我不知道。只是內心產生了疑問,難道「不普通」就等於「不好」嗎? 我尊敬父母,也喜歡身邊的大人,但他們老是掛在嘴上的「普通」,對我而言是完全無法理解的事。    上中學後,「普通」更多了些強制性的力量,變成校規。老師們總是異口同聲,把「普通」與「學生該有的樣子」劃上等號,像是中學生該有的髮型、中學生該穿的服裝、中學生該表現的舉止。即使如此,我依然無法理解「普通」這件事。除了校規之外,學校更是個受「普通」 束縛與支配的世界。    大家通常都穿這種衣服,和朋友多半都這樣玩,一般都是用這種方式說話……這些不是誰硬性規定的,學生手冊裡也沒有這麼寫。可是, 學校裡的這些「普通」,束縛力遠大於校規。    如果換成時下的場景,就是大家都玩同樣的電玩遊戲,大家都下載一樣的應用程式,大家都穿類似的衣服,那是一種無聲的強制。當年的說法是「同儕壓力」,以我的經驗來說,從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感受到被「普通」支配的氣氛了。這裡的「普通」正是「和大家一樣」。    漸漸地,我開始看不慣把「普通」掛在嘴上的大人或老師了,內心會厭惡地想:「怎麼還在說這個!」     對同學也開始產生「少來了」的感覺。    我心想:「必須隨時活在大多數人的意見裡,這根本是騙人的吧。」 就算每個人的意見都不一樣又有何妨。應該說,每個人的意見原本就應該是不一樣的,但大家卻刻意配合多數意見,好讓自己沉浸在「跟大家一樣」的安心感中。看到這樣的同儕,我真的很受不了。偶爾出現像我這種會說出自己意見的少數人,卻總是被迫融入大多數的框架中, 這也讓我很反感。    我其實沒做過什麼了不得的壞事,也沒變成不良少年,不過,我很喜歡那些不會自我壓抑的人,我想和他們交朋友。在我眼中,那些無法忍受被塞進「普通」框架而爆炸的不良少年們,那些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問題兒童,他們好自由,我喜歡他們。話雖如此,但我並未加入他們之中。因為,充其量我只是個喜歡獨處的少年。當時,那些被周遭視為「壞孩子」的朋友們脫離了普通的框架。光是這樣,就讓他們閃閃發光,散發魅力。    成為大人之後我才理解,脫離普通的下一步,或許就是相信自我, 從而發現嶄新的自己。    離開「和大家一樣」的圈子,就能走出自己的路。這無關年齡,或許這就是獨立,從此踏上發現自我的旅程。老實說,我雖然忐忑不安, 但仍選擇了總有一天也要鼓起勇氣、踏出那個圈圈的生存之道。獨自一人。 前言1. 永遠不會和你分手的人,是你自己2. 「一對一」是所有事物發展的基礎3. 打破常規,脫離「普通」之列4. 打造屬於自己的規則5. 坦誠、親切與微笑6. 尋找人生的最佳擊球點7. 一切都值得嘗試8. 我的魔法詞彙9. 擁有健康的野心10. 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全力以赴」11. 推銷商品前,先推銷自己12. 預約下次的會面13. 勿忘大人的分寸14. 所有的工作,都是為「救人」而存在15. 推倒積木之後16. 日常即工作17. 用熱情提高工作的精準度18. 不以大顯身手為目標19. 所有事情都與自己息息相關20. 坦誠以對,真誠相待21. 放棄動腦,就會懂得用心22. 推不動,就試著用拉的23. 敵人有時也會是朋友24. 比好惡更重要的事25. 能好好吵架的朋友,才是真友情26. 緣分無法以時間衡量27. 被忽略的,往往都是自己人28. 希望有朝一日,能好好審視自己後記
???zh_TW.webpac.authordescSource???:三民網路書店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