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古代天文學中的幾何方法 /

  • 點閱:165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我們在國中所學的平面幾何,高中所學的三角幾何和坐標幾何依序代表西方幾何學發展的三次躍進。平面幾何由歐幾里得(300B.C)總結埃及、巴比倫、古希臘的經驗而集大成。托勒密(A.D.100)為了量天而發展(球面)三角,繼而又用以測地。到了17世紀,笛卡兒引進坐標,開展向量幾何,使天球上以經緯度描寫的位置得以單位向量表示,並以內、外積代替餘弦、正弦定理。

  本書一方面以淺顯的例子說明上述中學所學的幾何工具如何在古代用以測天,兼論中國古代的方法,另一方面介紹牛頓如何以嚴謹的數學從克卜勒的天文發現推論出萬有引力定理。適合高中生閱讀,高中選修課程和大學通識課程。
???zh_TW.webpac.bookDescSource???:

作者簡介

張海潮

  1949年生。
  美國布藍大士(Brandeis)大學數學碩士、博士。
  1978年開始在臺大數學系任教。
  2006年擔任高中95數學課綱召集人。
  著有《說數》、《千古之謎》、《狹義相對論的意義》、《數學放大鏡》等書。
 
沈貽婷

  1988年生。
  臺灣大學數學碩士。
  2015年開始在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任教。
???zh_TW.webpac.authordescSource???: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