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終戰那一天 : 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 /

  • 點閱:174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朕深鑑世界大勢與帝國現狀,欲以非常措置收拾時局,茲告爾等忠良臣民。
  朕已敕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接受其共同宣言(《波茨坦宣言》的無條件投降要求)。
  ──昭和天皇,《終戰詔書》

  臺灣曾與二次大戰近身肉搏。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昭和天皇宣讀《終戰詔書》的錄音,從帝國平民百姓家中的收音機流瀉而出,這是普通人首次聽見天皇的聲音,也是日本正式承認戰敗的重大歷史時刻,史稱「玉音放送」。臺灣人做為帝國的殖民地子民,親臨了同樣的歷史時刻,當時他們正在做什麼?心中的感受為何?

  本書透過九則以真實人物、真實情節構成的故事,分從前線、後方、外圍三個視角,訴說臺灣戰爭世代身處二戰陰影下的生命遭遇,特寫他們的身心狀態與情感邏輯。每個故事皆可獨立閱讀,但也彼此呼應:各篇都將帶我們回到天皇宣告無條件投降的歷史瞬間,且始終站在渺小個人的角度刻劃戰爭帶來的苦痛離散、機會夢想。

  戰爭投下炸彈,把人的生活炸成碎片,也把時代炸成不可共存的兩半。希望藉由這些故事,種種掉入歷史邊緣的記憶,可以重返這一代人的腦海,被知道、被理解、被反省,以及被悼念。

  【前線】
  在婆羅洲島,志願兵羅東青年簡傳枝不知道天皇已經投降,他仍在叢林中掙扎前行,與饑餓疾病作戰;在神奈川,努力造飛機的少年工東俊賢,聽不懂天皇緩緩吐出的古語,直到廠長上臺宣布,他才明白,日本戰敗了;在西貢病舍,逃過神靖丸船難的醫生吳平城,聽完玉音放送欣喜也疑惑:我已經成為中國人了?

  【後方】
  避居大里庄的楊千鶴得知終戰消息,急急抱著週歲女兒返回臺北,踏出車站迎接她的是滿目轟炸痕跡及混亂人潮;疏散到臺中山區雙冬學園的女學生黃金桂,回顧那一幕,只記得塩澤亮老師的哽咽聲;在臺北放送局工作的呂泉生聽完廣播,閉上雙眼,腦中浮起臺北大空襲的畫面,心想:終於結束了。

  【外圍】
  在長崎不幸遭遇空襲斷手的彭明敏,靜養之際聽到天皇玉音,內心狂喜,他總算活過了戰爭;灣生怜子目送她的牧羊犬黛戈被徵調上戰場,終戰了,小女孩或許期待:黛戈要回來了嗎?戰時旅居北平的鍾理和,戰後感受不到祖國的存在,期望落空,游離感日深,他發現自己竟成了雙重的異鄉人。

本書特色

  策畫|蘇碩斌(臺大臺文所教授)
  作者群|以臺大臺文所博士生為主
  審訂|陳翠蓮(臺大歷史系教授)、藍適齊(政大歷史系副教授)

  ◎本書企圖帶領讀者回到二戰烽火下的臺灣,重新認識這一段被刻意遺忘的歷史。
  七十多年前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是主要參戰國之一,當時臺灣身為日本的殖民地,也隨之被動捲入戰火。尤其是一九四一年日本襲擊美國珍珠港引爆太平洋戰爭後,戰事的擴大、戰線的延長,使殖民地的臺灣青年開始成為母國政府積極動員上戰場的對象,臺灣本島也淪為美軍空襲的目標。但這段歷史隨著日本戰敗投降、臺灣人又恢復中國人的身分而被刻意遺忘。因為二戰後統治臺灣的,是與日本血戰八年的中國,對於臺灣的新統治者而言,抗戰史觀是其子民認識二戰歷史的唯一角度與框架,臺灣人真正的戰時生命經驗反而遭到壓抑與抹滅。官方的立場,也長期貫徹在歷史教育上,導致臺灣青壯年一代,往往茫然不知臺灣的土地、人民曾與這場世界大戰近身肉搏。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讓這群讀者有機會接觸、瞭解這段過去學校沒教的歷史。

  ◎本書的規畫,是意圖透過不同階級、身分、背景、性別的真實人物故事,較為全面地呈現戰時臺灣人的身心狀態。
  本書是集體創作的非虛構作品,分成前線、後方、外圍三個部分,共九篇文章,由臺大臺文所的蘇碩斌老師帶領九位臺灣文學的年輕研究者執筆寫成。這個寫作計畫一開始就設定要從個人生命史的角度切入,以渺小個體的感受與經驗,來呈現殘酷戰爭下「人」的具體處境。這樣的書寫策略,也是希望可以讓活在承平時代的當代臺灣讀者,比較容易感同身受,並進一步瞭解「皇民化世代」臺灣人的情感與邏輯。另外要強調的是,書中每一篇出現的人物,都是真實人物,情節也都是根據歷史事實。作者群是以史料為基礎,並適度融入有助於展現戰時氣氛和情景的文學文本,盡量用平易近人的敘事筆法,引領讀者進入筆下人物的生存世界。

  ◎在處理戰爭對個人的影響這一方面,本書也希望可以透過出場的各式人物,展示其中的複雜面相。
  書中不會只著力於描述一些想當然耳的情緒,例如痛苦、悲傷、害怕,而是盡量挖掘一些出乎今人意料之外的時人反應,例如興奮、期待、渴望。因為唯有把這些真實存在過的情緒都呈現出來,才能讓讀者更貼近那個時代的氣氛、更理解那個時代臺灣人的心情,像是為何有這麼多臺灣年輕人熱烈響應殖民母國的徵召?為何女性對於上戰場當看護婦感到光榮,男醫生卻對到戰場服務避之唯恐不及?

  ◎本書是市面上第一本集中討論「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心中感受的作品。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中午十二點整,日本帝國百姓家中的收音機先是播放日本國歌〈君之代〉,接著就是昭和天皇宣讀《終戰詔書》的聲音,宣布接受中美英蘇四國聯合發表的〈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時刻,史稱「玉音放送」。日本一般庶民第一次聽見天皇的聲音,而且還是聽見天皇親口承認日本戰敗要投降的事實。這對日本人來說當然意義非凡,所以日本關於這個重大歷史時刻的討論非常多,而且也產出不少相關書籍和影視作品,但對臺灣人來說又何嘗不是?身為天皇殖民地子民的臺灣人,其實也跟母國人民親臨了同樣的歷史時刻。當時他們正在做什麼?心中的感受為何?這是本書九篇故事都會處理到的部分,每一篇都會透過筆下人物帶我們重回這一刻。
???zh_TW.webpac.bookDescSource???:博客來網路書店

作者簡介

依篇章順序排列:

蘇碩斌

  戶籍在臺北,出身於臺南,原修讀社會學,現任教文學所。研究都巿、觀光、媒介,日常以三餐、甜點及咖啡為主節奏而往復前行,最近在思索文學如何介入社會,順便期待後現代的人類解放。

江昺崙

  薑餅人,政大臺文所碩士、臺大臺文所博士班念不完。曾經在宜蘭種過稻米、在國會當過兼任助理、網路媒體想想論壇的工作人員,目前在彰化縣溪州鄉公所服務。

吳嘉浤

  七十八年次的臺中人,臺大臺文碩畢,不務正業的博士班學生。對太陽花運動的幻滅,從社運的龍套,轉為專職的工運組織者。現服務於桃園市產業總工會、桃園環保局工會,努力對抗這個世界的虛無。

馬翊航

  池上長大的卑南族,父親來自Kasavakan部落。臺大臺文所博士,現為《幼獅文藝》主編。喝酒,寫詩,寫散文。知道文學有到不了的地方,但要認真相待。

楊美紅

  臺南人,在臺南念書、工作、養狗,對臺南沒有非常熟(觀光客知道的我常不知道)。曾任媒體記者、編輯,現兼職博士生。期待有日能好好思考、寫作與閱讀,隨意遊走文學與歷史的縫隙中。

蔡旻軒

  我是港仔,高雄港和馬公港的孩子。從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畢業,現在在臺大臺文所讀博士班,並且於臺灣文學學會擔任執行祕書。

張琬琳

  以為文學可以改變臺灣社會多一點,所以臺大臺文博班不務正業念好久,曾經也在臺文奮起時期當臺大助教當好久,如今證明它並不能改變什麼。酷嗜文學,音樂和流浪,持續奔走各地,當官僚和財閥最討厭的文化恐怖分子。

周聖凱

  視覺年齡二十四歲,喜歡羊駝。現為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祕書、長榮航空企業工會祕書。努力在犬儒和宣傳機關之間,摸索左翼文學的林中地。

蕭智帆

  一九八八年生的嘉義人,中興臺文所碩士,目前卡關臺大臺文所數年,慢慢可以適應並享受這種原地坐看人間風景的冷僻樂趣。胸無大志,希望至少能成為童年的自己所喜歡的樣子。

盛浩偉

  一九八八年生,臺大臺文所碩士畢業。總是在預定的計畫裡走上出乎意料的路,研究日治時期日本人寫的古典漢文學,志向卻是當下的文學創作。出版散文集《名為我之物》,與他人合著《華麗島軼聞:鍵》、《暴民畫報》等。
???zh_TW.webpac.authordescSource???:博客來網路書店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