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就像鏡子,愈清晰的愈危險一起殺人懸案的頭號嫌疑犯,多年後寫書自白,真相卻更加撲朔迷離。──自以為看透的人往往錯到底。羅馬尼亞籍冠軍作家尤金.切洛維奇首度以英文書寫的話題新作!國際版權秒售38國,引爆全球書市旋風!譽為媲美《HQ事件的真相》;暢銷作家李.查德強力推薦:「一場宛如畢卡索繪畫的殺人拼圖。」一個故事並不存在開始和結束。過去的記憶像一面鏡子,往往只能反映部分的真相。解不開的謎案背後,人心各有執念,早已超越事件本身。一九八七年,以研究大腦記憶聞名的心理學界權威──約瑟夫‧維德教授於普林斯頓自宅遭到殘忍謀殺,凶手始終沒有落網。二十五年後,文學經紀人彼得‧卡茲收到一份名為《鏡之書》的部分書稿,作者理查.弗林正是維德教授當時的助理,一直被視為案件最大的嫌疑人。因重病即將不久於人世,決定在二十五年後寫書自白。他是清白的嗎?這份稿件揭露許多當年未曝光的細節:除了教授祕密進行已久的「記憶」實驗之外,還有一名從未被報導提及的年輕女子,一名心理系學生蘿拉。她是誰?教授的記憶實驗到底是什麼?答案揭曉之際,彼得手上書稿的內容到此為止。憑著新線索的曝光,懸案有可能水落石出嗎?書中書,鏡中鏡。破碎的裂縫中暗藏人心。記憶究竟是拼湊真相的關鍵,還是掩蓋暴行的共犯?「嫌犯的記憶可信嗎?」羅馬尼亞作家尤金.切洛維奇的暢銷冠軍小說《鏡之書》,同時是一部書中書,一宗陳年懸案的嫌疑人所撰寫的回憶錄。乍看以為是揭發真相的第一手爆料,然而全書結構分成三部,透過三名圍繞在這本著作的局外人:出版經紀人、調查記者,加上退休警探,各自展開他們對真相的調查。如果嫌犯的著作是一面鏡子,血色渲染的鏡中也反映了社會案件撩撥人們窺探的心理欲望,以及群眾為滿足心中歪斜扭曲的妄想,及觀看事件的偏見。本書祕而不宣地在揭露真相之餘,也捕捉現代人為社會事件瘋狂的群眾心理。
???en_US.webpac.bookDescSource???:三民網路書店
尤金‧切洛維奇(Eugen Ovidiu Chirovici)羅馬尼亞人。九○年代出版首部作品為短篇小說《屠殺》(The Massacre),迄今已發行數本非小說類作品。二○一三年結束多年的記者生涯,投入專職寫作,現居布魯塞爾。李建興 台南人,輔仁大學英文系畢,曾任漫畫、電玩、情色、科普、旅遊叢書等編輯,路透新聞編譯。譯有「香檳謀殺案」系列、《地獄》、《籠子裡的愛麗絲》、《亞特蘭提斯基因》系列、《把妹達人》系列等作品。
???en_US.webpac.authordescSource???:三民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