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冊為蜀書。由於蜀漢沒有專職史官。這就直接導致蜀漢君臣無原始記錄可查。再者,曹魏和孫吳兩國都曾命史官撰寫當代史,而蜀漢卻沒有這麼做,使得陳壽修蜀漢史無所依傍,因此〈蜀書〉稍嫌簡闊。不過由於陳壽是蜀地人,又做過蜀漢官吏,有了解蜀漢歷史的便利條件,加之編輯整理過《諸葛亮集》,還能把蜀漢史編勒成書。
由〈先主傳〉可以看出,劉備入蜀是從法正受劉璋之命前來邀請開始的。法正的邀請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個飛來喜訊。想當初,在隆中與諸葛亮初次見面,諸葛亮的一番宏論使他興奮不已。占荊州,進益州,然後以鉗形攻勢,合擊中原,奪取天下,一直是劉備事業樂章的主旋律。如今,占領荊州已成為現實,劉備何嘗不想早點據有益州!劉備做夢也沒有想到,他進入益州的方式竟這樣容易,它的主人竟大開州門,誠意邀請。世上的事物就是這樣奇怪,這樣不可思議,有時候,容易得好像探囊取物的事情,卻隱藏著天大的難點。乘邀占據益州這件已經變得很容易的事,對劉備來說又面臨一個天大的難題:他需要戰勝一個強大的對手。這個對手不是劉璋,而是劉備自己。如果讓劉備統帥千軍萬馬,去面對劉璋的高牆壁壘;如果讓劉備身披甲冑,去冒劉璋的刀鋒石矢;如果讓劉備手持兵刃,去與劉璋對陣廝殺;總之,如果讓劉備硬碰硬的進攻益州,劉備也不會感到如此為難。而現在,劉璋的誠意相邀對於劉備的道德觀念來說,卻變成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劉備講求的「信義」「寬仁」,築起了一座難以攻克的堡壘。
劉備的「信義」「寬仁」虛偽嗎?也不能這麼認為。劉備任平原相時,「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若沒有真誠的寬仁表現,怎會有這樣的結果?劉備退往江陵時,後有曹操數萬追兵,他寧可被曹兵追上,也不拋棄追隨他的州民。這種在生死關頭表現出的信義,能說是虛偽的嗎?
劉備應該在各類問題上都講「信義」「寬仁」嗎?當然不能這樣要求。因為道德不能適用於一切社會問題。例如,軍事鬥爭講「詐」,不能講「信」;政治鬥爭講「權」,不能講「義」。當然,道德不能適用於一切社會問題,在原則上好說,但在具體問題上區分什麼適用什麼不適用就沒那麼簡單了。
諸葛亮的「隆中對」有以下四個內容:第一,精闢的分析了天下形勢,預見到天下三分的未來。諸葛亮在隆中向劉備講這番話時,三分的局勢並不十分明顯,諸葛亮提到孫權、曹操,肯定了他們是當時天下的兩極。從他對劉備的態度,從他為劉備建立霸業出謀劃策的「隆中對」來看,顯然是認準了劉備是堪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的第三極。
第二,指出了實現三分的途徑,這途徑用四個字概括就是「避實就虛」。具體的說就是不與曹操爭鋒,不圖謀取孫權。避開曹、孫,謀取荊、益,這是適應當時形勢的選擇,是符合客觀規律的選擇,是明智的選擇,是當時唯一有望成功的選擇,也是「隆中對」最核心的要點。
第三,規劃了建立霸業的戰略和政略。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了建立霸業的思想。「隆中對」對此是這樣規劃的:利用荊州、益州的人力、物力建立雄厚的經濟、軍事基礎。安撫荊州、益州南方的少數民族,穩定南中,開發南方,同時內修政理,建立穩固的統治。對外與孫權結好,建立孫、劉聯盟,共同抗拒曹操。可以說,這是劉備建立霸業的一整套政治、經濟、內政、外交的策略。
第四,提出了「興復漢室」的長遠任務。諸葛亮的「興復漢室」,不是要興復桓、靈之世的漢室,而是光武帝時期那樣強大、統一、安定的興盛之世。興復漢室最實質的內容是恢復統一,所以,興復漢室既是號召天下的口號,也是諸葛亮追求的最終目標。正因為它是個長遠目標,所以諸葛亮在談到這點時並未曾詳細規劃,他只是說待「天下有變」,從荊州、關中兩路出兵夾擊中原,滅掉曹魏。天下有變的具體內容是指什麼?諸葛亮也不可能說得很具體。況且,即使是真的兩路夾擊中原成功,也還有與孫吳的關係問題,再下一步如何謀求全國統一,更是難以具體預見。
「隆中對」這樣文采飛揚、結構規整、組織嚴密、內容豐富、是一具有深刻預見性的策論佳作,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頂尖的智者。
從生動淺白的語譯及針針見血的賞析,帶您看見劉備君臣二人,如何相知相得,睥睨群雄,捭闔天下。
???en_US.webpac.bookDescSource???:三民網路書店
梁滿倉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所畢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吳樹平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
???en_US.webpac.authordescSource???:三民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