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探討你的夢想以及如何實現願望的書過度的樂觀、無可救藥的正向思考,造就了只做夢、不行動的空想者。透過深入研究人類動機科學而生的WOOP魔法,讓空想變實際,你可以既是夢想者,也是行動者,從此改善健康、人際關係以及工作表現!人們以為正向思考就是:‧凡事往好的一面想,一定會心想事成。‧千萬別想壞的一面,當心影響好結果。各種各樣的正向思考,似乎天生就對人有所助益,全新的人類動機科學則告訴你,這才是真正的正向思考成功心法:‧除了大膽夢想未來,還要看清可能的障礙。‧一向被視為會妨礙夢想成真的障礙,反而能加速願望實現。‧一逕的樂觀或完全忽視阻礙,並無助於成功,甚至會妨礙夢想實現。‧擺脫不切實際的夢想,判斷並自我調整目標,你可以更有效的分配精力,明智追求願望。只要加入再簡單不過的幾個步驟,WOOP魔法就能大大強化你對夢想的承諾,助你動力滿滿、早日實現願望!W(願望):提出一個你認為有可能在一定時間內實現的願望。O(結果):想像願望實現的美好結果。O(障礙):深入思考攔阻你前進的真正原因。P(計畫):你要怎麼做,才能克服或避開障礙。重新思考「正向樂觀」的內涵與層次歐廷珍長年研究人類的動機科學,她的指導教授,正是現代正向心理學的大師兼鼻祖塞利格曼博士,但歐廷珍的研究主題,卻是要大家想想,樂觀真的是所有困境的萬靈丹嗎?她認為當下的潮流及研究,都沒能確實掌握正向思考的全貌。指導教授向大眾推廣樂觀正向的力量,子弟兵的研究題目卻是要打破樂觀的迷思,一開始跌破不少同行眼鏡。她早在一九九○年代就著手相關研究,但在社會經濟和產業發展一片樂觀看好的氛圍下,她的研究一直沒能獲得重視,同事甚至都勸她最好改變研究方向。但她始終認為可以為社會帶來幫助,於是堅持了二十多年。一直到二○○九年,也就是全球金融海嘯之後,大家才意識到,失控的正向思考、樂觀過了頭帶來的苦果,她的研究也開始受到矚目。多年的研究過程中,她與同仁得出一套具體的「心智對比」(mental contrasting)方法,可以將「專注於夢想」和「可能的障礙」有效在腦中進行連結,讓人們大膽做夢的同時,也能正視現實、面對恐懼、擬定計畫,並獲得採取行動所需的能量。她還利用奠基於心智對比的「WOOP」四步驟流程,從基礎科學進階到生活應用領域,助人們夢想變實際,已經驗證可以讓人變得更健康、改善私人及職場人際關係,以及激發更好的工作表現。好評推薦陳豐偉 快樂心靈診所精神科醫師 劉 軒 知名作家/哈佛心理學者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作家多數人並不反對「負面思考」,但歐廷珍值得欽佩的是,她違反二十幾年前的時代潮流,累積符合科學社群標準的研究,讓我們能相信「心智對比」確實有用,不像「心想事成」,只是一句空泛的祝福。──陳豐偉研究發現,純粹樂觀的夢想未來,反而讓人更難達成目標。本書教你如何做「正確的正向思考」。如果你一直想改變壞習慣,或覺得生活「卡住了」,不知道該如何擺脫現況,這本書所提供的心法,正是你需要的答案。──劉軒
???en_US.webpac.bookDescSource???:三民網路書店
這是一本探討你的夢想以及如何實現願望的書過度的樂觀、無可救藥的正向思考,造就了只做夢、不行動的空想者。透過深入研究人類動機科學而生的WOOP魔法,讓空想變實際,你可以既是夢想者,也是行動者,從此改善健康、人際關係以及工作表現!人們以為正向思考就是:‧凡事往好的一面想,一定會心想事成。‧千萬別想壞的一面,當心影響好結果。各種各樣的正向思考,似乎天生就對人有所助益,全新的人類動機科學則告訴你,這才是真正的正向思考成功心法:‧除了大膽夢想未來,還要看清可能的障礙。‧一向被視為會妨礙夢想成真的障礙,反而能加速願望實現。‧一逕的樂觀或完全忽視阻礙,並無助於成功,甚至會妨礙夢想實現。‧擺脫不切實際的夢想,判斷並自我調整目標,你可以更有效的分配精力,明智追求願望。只要加入再簡單不過的幾個步驟,WOOP魔法就能大大強化你對夢想的承諾,助你動力滿滿、早日實現願望!W(願望):提出一個你認為有可能在一定時間內實現的願望。O(結果):想像願望實現的美好結果。O(障礙):深入思考攔阻你前進的真正原因。P(計畫):你要怎麼做,才能克服或避開障礙。重新思考「正向樂觀」的內涵與層次歐廷珍長年研究人類的動機科學,她的指導教授,正是現代正向心理學的大師兼鼻祖塞利格曼博士,但歐廷珍的研究主題,卻是要大家想想,樂觀真的是所有困境的萬靈丹嗎?她認為當下的潮流及研究,都沒能確實掌握正向思考的全貌。指導教授向大眾推廣樂觀正向的力量,子弟兵的研究題目卻是要打破樂觀的迷思,一開始跌破不少同行眼鏡。她早在一九九○年代就著手相關研究,但在社會經濟和產業發展一片樂觀看好的氛圍下,她的研究一直沒能獲得重視,同事甚至都勸她最好改變研究方向。但她始終認為可以為社會帶來幫助,於是堅持了二十多年。一直到二○○九年,也就是全球金融海嘯之後,大家才意識到,失控的正向思考、樂觀過了頭帶來的苦果,她的研究也開始受到矚目。多年的研究過程中,她與同仁得出一套具體的「心智對比」(mental contrasting)方法,可以將「專注於夢想」和「可能的障礙」有效在腦中進行連結,讓人們大膽做夢的同時,也能正視現實、面對恐懼、擬定計畫,並獲得採取行動所需的能量。她還利用奠基於心智對比的「WOOP」四步驟流程,從基礎科學進階到生活應用領域,助人們夢想變實際,已經驗證可以讓人變得更健康、改善私人及職場人際關係,以及激發更好的工作表現。好評推薦陳豐偉 快樂心靈診所精神科醫師 劉 軒 知名作家/哈佛心理學者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作家多數人並不反對「負面思考」,但歐廷珍值得欽佩的是,她違反二十幾年前的時代潮流,累積符合科學社群標準的研究,讓我們能相信「心智對比」確實有用,不像「心想事成」,只是一句空泛的祝福。──陳豐偉研究發現,純粹樂觀的夢想未來,反而讓人更難達成目標。本書教你如何做「正確的正向思考」。如果你一直想改變壞習慣,或覺得生活「卡住了」,不知道該如何擺脫現況,這本書所提供的心法,正是你需要的答案。──劉軒 歐廷珍/著紐約大學及漢堡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撰寫超過一百篇以上的論文與書籍篇章,深入探討人們「思考未來」一事,對於認知、情緒以及行為的影響。她目前居住在美國紐約市以及德國漢堡。相關資訊請參考:www.woopmylife.org。 推薦序 發揮「想像」的真實力量 陳豐偉自 序 大膽做夢,務實逐夢第一章 只做夢,不行動第二章 夢想的真正好處第三章 你的腦袋上當了第四章 聰明逐夢第五章 腦力全開:用心智對比啟動並連結非意識腦第六章 WOOP魔法第七章 WOOP!活出你的夢想人生第八章 一輩子的好朋友誌謝圖片來源注解 【推薦序】發揮「想像」的真實力量 / 陳豐偉(快樂心靈診所精神科醫師)《祕密》在二○○六年席捲全球書市好一陣子,讓「正向思考」的信仰飆到最高。但二○○八年金融風暴,讓大家沉澱下來後,才發現,這依舊是個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世界,支撐社會福利的政府財政瀕臨崩潰,中產階級向下流動的威脅愈教人恐慌。這時,人們開始反省,「信念」的力量其實有限,由「失控的正向力量」帶頭,學術界與意見領袖們紛紛發表反思「正向心理學」的言論。「想像」,的確可以產生一些科學還無法完全解釋的力量,但未必是你所想要的方向。雖然人類對自己大腦的瞭解有限,但一百年前的心理學家就已發現,透過嚴謹的研究設計,我們可以找出能改善某些精神症狀或心理障礙的「認知行為療法」,並編成手冊、SOP化,讓未曾親眼目睹過的治療師也能按表操課。只是,這些改變大腦的技術,必須倚賴研究反覆驗證,以及治療師的經驗反饋。以「想像的力量」來說,的確,一些腦科學的研究發現,光是「想像」,我們就可以讓大腦相關區域的血流量跟著增加、活躍起來,產生跟實地演練類似的反應。連小老鼠都會在夢裡想像自己在跑迷宮,第二天就能更快找到隱藏的食物。但如果是較複雜、有一定難度、無法直接達到的目標呢?本書作者歐廷珍教授透過研究,告訴我們一個讓人高興不起來的答案:正向的幻想,會讓大腦產生我們彷彿已經把事情做完的感覺,然後就失去在現實世界繼續把事情完成的動力。「做完的感覺」會讓我們心情愉快,但無法改變未來可能面對的困境。許多正向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幻想過去曾經歷的美好人事、風景,的確有可能讓心情變好、整個人放鬆起來。如果我們的目標是想練瑜珈、氣功、讓身體放鬆,這些正向幻想的確有用。但如果我們希望一步一步過關斬將、攀登高峰,那我們就不能只是想像自己在山上看到雲海的快樂。為了找出確切可行、適合一個人單獨演練、又能有正面效益的「幻想方式」,歐廷珍教授不斷測試她稱之為「心智對比」(mental contrasting)的思考訓練流程,構思、測試超過一百種研究。這本書不斷告訴我們她的研究設計與結果,讓我們能針對未來要面對的難題,來設計適合自己的「心智對比」練習。歐廷珍指出,已經有不少她的讀者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針對最近會發生的事情操練「心智對比」。常看自我成長書籍卻覺得收穫不大的讀者,不妨試試歐廷珍教授的心法。以我的觀點來解讀「心智對比」,就是要「面對現實」。如果我們連一丁點「正向幻想」的能力也沒有,可能會對宇宙、對人生極度灰心,或許連存活下去的動力都沒有。但「正向幻想」的目標,必須根據過去自己的成就與客觀環境來訂定,才不致於成為麻痺自己的空想。歐廷珍教授提出「心智對比」理論的貢獻,在於告訴我們「負面思考」的重要性。她論證我們要想像實現目標時可能遇到的障礙,搭配合理的「正向幻想」,才能創造最大的效益。多數人並不反對「負面思考」,但歐廷珍值得欽佩的是,她違反二十幾年前的時代潮流,累積符合科學社群標準的研究,讓我們能相信「心智對比」確實有用,不像「心想事成」,只是一句空泛的祝福。「心智對比」的概念也能廣泛運作在其他場合。比如說,面對經濟衰退與政府財政危機的台灣,總統的國慶或元旦致詞,可以先描述幾年內有機會達成的政策目標,然後誠懇告訴人民,台灣在經濟成長上遭遇的危機。檢視許多白手起家成功人士的前半生,「設定合理目標,但凡事做最壞打算」,說不定是他們的最大共同點。不論是企業管理或教育訓練,都可嘗試把「心智對比」放在許多例行程序。我在Google搜尋「mental contrasting」,已經可找到數千個相關的PDF檔案。大家可以善用搜尋,觀摩一下心智對比如何運用在各個不同領域,包括減少各種身體病痛。這本書是入門的基礎知識,熟讀之後,我們可以繼續延伸閱讀來自助、助人,或許可以讓你所處的世界多些真實的快樂吧。【自序】大膽做夢,務實逐夢你最珍視的願望是什麼?你未來的夢想是什麼?你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想像有一天,你的美夢實現了,該有多美好、多令人滿足。而妨礙你實現願望的,又會是什麼?內心有什麼因素阻止你全力以赴?這正是一本關於你的願望以及如何實現願望的著作,採用了動機科學領域長達二十年的研究,並提出一個驚人觀點:一向被認為會妨礙人們實現最深層心願的障礙,反而能加速願望實現。夢想者往往不是行動者每當渴望實現夢想的人要找人聊聊時,多數人會建議:要正向思考!不要老想著前方的阻礙,那只會讓你意志消沉;對未來要樂觀!專注於你想要達到的目標;勾勒一個快樂的未來,想像自己活躍又忙碌的樣子;想像自己減掉十公斤重,看起來有多時髦動人;想像你搶到升遷的機會後,會有多快樂;想像自己戒酒後,你的伴侶會覺得你變得多有吸引力;想像自己開創了一門新事業,會多有成就。彷彿只要傳送正向能量,在不知不覺中,你所有的願望和目標都會實現。然而夢想者往往不是行動者。我的研究證實,光是夢想未來,會讓人比較不可能實現美夢與願望(只是一逕負面思考,想著阻擋在前的障礙,結果也是一樣)。有幾個理由可以解釋,為何脫離現實意識的夢想和空想,不能處理問題。愉快的夢想未來,會讓我們在心裡覺得願望好像已獲得滿足,但這其實會消耗元氣,讓我們沒能力下苦工來應付真實生活的挑戰。還有另一種想像未來的方法,一種更複雜的做法,是我在研究人類動機科學時得來的,我稱之為「心智對比」(mental contrasting)。心智對比教導我們可以懷抱自己的夢想,但接著還得想像妨礙夢想達成的個人障礙。也許人們害怕的是,若將夢想直接對照到現實,會把自己的熱望給碾碎,結果變得更了無生氣、失去動力,反倒受困其中。但事實並非如此。執行心智對比時,會助你得到能量來採取行動,並在指明打算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並克服障礙之後,你會變得更有活力。在我的研究對象裡,應用過心智對比的人,明顯更有動機去戒菸、減重、取得好成績、維繫更健康的人際關係、更有效率的洽公等,舉凡是你想得到的問題,都可以解決。簡單來說,心智對比是以「添加一點現實到人們對未來的正向幻想中」的方式,助你變成既是夢想者,也是行動者。書中的科學研究*提醒我們,一派樂觀的夢想,並不如一般人以為的那麼美好。接下來的章節會一一檢視,並以資料佐證,將我們的夢想與妨礙美夢成真的障礙擺在一起來看,這種做法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卻具有莫大的能耐,足以改變一生。於是我深入探索,為何心智對比起得了作用,尤其是對人類的潛意識而言。這套計畫流程,能讓過程更具體也進行得更有效率。在本書最後兩章,我把心智對比的做法應用在三方面領域,助你自我轉變,也就是變得更健康、經營更好的人際關係,以及交出更好的學業或工作成績,也建議你可以如何應用到生活之中。特別的是,我提出以心智對比為基礎的四步驟流程「WOOP」,分別是願望(Wish),結果(Outcome),障礙(Obstacle),計畫(Plan),很容易學,也很容易應用到長程及短程的願望,而且經過科學實證,可以幫助你變得更有活力,也更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是什麼阻礙你達成夢想?我撰寫本書,是為了那些受困其中、卻不知如何是好的人,也是為了那些過得還不錯,但是想知道能否變得更好的人。對於為了面臨特定挑戰,但過去曾經失敗過,或是根本束手無策的人,也同樣適用。說到底,我是為了所有的人而寫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需要協助,讓自己更有動力,才能不致偏離正軌的往前走去。傳統社會有許多約定俗成的機制,像是儀式、習俗、規矩、法律、規範,限制了個人的自治權,並賦予人們不同的角色與責任。在現代的權威高壓社會也是一樣,例如北韓以及前東德。當缺少行動自由時,我們的選擇就沒有那麼重要了,因為外力會推動我們去做某些事,或是不讓我們去做某些事。在這類型社會裡,人們面對的挑戰主要在於保持士氣和韌性。現代西方社會就不同了,我們碰到的是所謂「自由的詛咒」。傳統社會和外部權威的推拉力量,似乎都消失了。許多人擁有了史無前例的自由,但需要靠自己去行動,往內在去尋找動力,才能保持動機、活力、投入以及連結。沒有人日復一日指導我們該怎麼做才能保持健康、如何追求實現抱負的生涯,或是組成家庭,所有責任全落在自己肩上。我們要保持不出軌,就得時時儲備能力,以便在受困時採取建設性的行動。耽溺在對未來的幻想中,並沒有幫助。短期之內雖然可以獲得快樂,但長久下來只會耗損付出的努力,導致我們一摔再摔,遇上無法掌控的困境,變得愈來愈無感,且容易一再衝動行事,拚過了頭,超出我們的能耐,換來滿滿的挫敗感,陷入連自己都不了解的不快心境中。但若我們能在心中勾勒個人夢想的同時,也腳踏實地面對必然遭遇的障礙,就可以幫自己充電,正面迎戰,並和人生中最真實與不變的部分,產生連結。不論你是否過得很不快樂且正與嚴重的問題奮鬥,或只不過想針對潛藏的可能性與機會,加以發掘、探索和最大化,本書都能讓你更深入了解人類動機,協助你大膽規劃前程。和我研究中的許許多多受測者一樣,你將擁有前所未有的動力,積極與他人產生連結,投入周遭世界,以及採取行動。這一切,全都始於你開始違反直覺的思考:到底是什麼阻止你實現夢想?【內文試閱】CH1 只做夢,不行動近年來充斥一股「心想事成」的思維,認為只要去想像最渴望的願望成真,就能幫助我們實現。像《祕密》和《心靈雞湯》這類暢銷書教導我們,只要你正向思考,就能讓好事發生,正向思考的人「更為健康、更有活力、更富創造力,而且更受周遭的人所看重」。於是許多人一派樂觀,就像「美國偶像」選秀節目裡的參賽者,毫不掩飾的樂觀進取,自信滿滿說起自己傲人的才華以及夢想未來會被發掘;又或是像「鑽石求千金」約會節目裡的參賽者,大都表達自己絕對有把握勝過其他參賽女郎,贏得最後勝利。樂觀的人深受觀眾歡迎,不只是因為他們把未來成功的美夢幻想得活靈活現,也因為他們活在幻想泡沫之中,毫不懷疑自己的白日夢不會實現。這種對樂觀力量的信心,奠基於一個單純的想法:藉由展望未來,我們就能堅持下去,在現階段竭盡所能。而且,如果我們往前看,似乎也只能正向的思考。否則還能怎麼辦?不斷想著自己有多倒楣、多悲慘嗎?那樣做能激勵自己嗎?崇拜樂觀如此盛行,令人不免覺得,在一個機構或團體裡哪怕只是表達出稍微負面的言論,都會有風險。如果你在工作場合採取實際的觀點,通常會被貼上「專潑冷水」或是「掃興鬼」的標籤。電影和電視劇製作人往往不敢碰觸悲劇主題和悲傷的結局,害怕被批評「太過黑暗」,倒了觀眾的胃口。依此類推,政客如果去質疑樂觀遠景,或是被當成打破傳統樂觀進取態度的人,又有什麼好處?再想一想,何謂樂觀?正向心理學運動的奠基者,同時也是我在賓州大學的指導教授塞利格曼,把樂觀設想成「根據過往成功經驗,對未來所懷抱的信心或期待」。塞利格曼發現,我們在評估現況時,如果已經知道(而且是合理的期待)未來可能會以類似的方式發展,我們將最為樂觀。如果一名打擊者在本球季過去的三個月裡,已有○‧三的打擊率,而且擊出二十支全壘打,碰到大比賽時,他被球隊經理排在第四棒的機會,將遠大於一名打擊率○‧二、只擊出三支全壘打的球員。根據經驗,球隊經理相信,打擊率○‧三的打者更有可能上壘,而他,就是抱有「對成功的正向期待」。但我在東柏林遇到的人們,雖然認為他們的希望很可能不會實現,卻依然懷抱不切實際的夢想。我有個藝術家朋友以前從未去過巴黎,而且根據過去的經驗,也沒有任何理由認為他將來會去成。事實上,他過去的經歷顯示,他很可能永遠沒有機會離開東德。然而他還是一樣,想像自己在巴黎自由自在追求藝術生涯、隨時都在作畫、充滿靈感與刺激、參觀羅浮宮。他的希望完全根植於正向的幻想,對於未來碰巧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進行自由思考與想像,然後在心裡將自己帶往巴黎,任意遨遊。他的懷抱希望,等於是美夢的意外成真,雖然就理性上,他深知自己的經歷以及未來的前景可能十分黯淡。在這樣的背景下,塞利格曼的定義雖然看似有幫助,但卻無法捕捉到樂觀現象的全貌。但由於他的定義蔚為主流,同個領域裡許多人似乎都有一個明顯的盲點:無論是經驗導向或是量化導向的心理學家,幾乎都沒有寫過或研究過正向幻想或夢想。他們受到人類行為的影響,專注於探討「人們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會做出什麼樣的以理性和經驗為根據的判斷」。「期待」並不難估算和研究,但是「幻想」就比較模糊且難以捉摸了,因此並不適合客觀分析。另外,幻想還可以回溯到佛洛伊德,他當時(以及現在)很出名的一點就是:他會提出未經驗證的想法。你是正向的「期望」還是「幻想」未來? 結局大不同於是,我察覺到正向幻想是人類經驗裡很重要的一部分,開始想深入探討如何運作,以及影響我們的行為。有兩種不同的樂觀值得我們去深究:一種是根據過往經驗的期待,另一種是根植於心願和欲望的自由思考和想像。我特別好奇的是,與既往經驗無關的正向幻想,是否能影響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採取行動的意願和能力。有些學者,例如班度拉和塞利格曼,曾經探究過正向期望與表現之間的關係,並證明期望能增加付出的努力和實際的成就。在他們的研究裡,傾向於根據過往經驗來判斷成功機會的人,實際上也傾向於更努力追求成功,而且更容易達成目標。那麼,幻想某件事,是否也能增加幻想成真的機會?懷抱著與過去真實經驗無關的幻想和美夢,能否令人活力大增,進而採取行動,完成夢想?當時的我覺得可能可以,畢竟沒有理由認為「幻想」和「期望」對美夢成真造成的衝擊力道會有多大的不同;各種各樣的正向思考,似乎天生就對人有所助益。為了更深入調查這點,我做了一個實驗,以二十五名參加一項減重計畫的肥胖婦女為對象。在計畫展開之前,我詢問受測者希望減去多少體重,以及她們自認成功的可能性有多高。然後,我又請每一名受測者填寫幾題開放式的情節描述。其中有些題目要求她們想像自己成功完成了該項計畫,另外一些題目則要她們想像自己面對可能破壞節食大計的誘惑。有一題這樣寫道:「你剛剛完成賓州大學減重計畫,今晚你計畫和一個老朋友外出,你和這人已經一年沒有見面了。你在等待老友的時候,你想像……。」在另外一題裡,我請受測者想像她們眼前有一盤甜甜圈。她們會怎麼想、有什麼感覺,或是怎麼做?我請參加這項研究的人,替自己的幻想打分數,評估有多正面或是負面,然後我再評估她們是否會夢想自己減到理想的體重,以及是否幻想減重過程很容易。我感興趣的是受測者對自己夢想(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主觀評估,而不是身為研究人員的我,隨意判定她們的夢想是正面還是負面。這項最早的研究得到的結果,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年後,那些評估自己很可能減重成功的婦女,平均減輕十一‧八公斤,超過那些不相信自己能減去很多體重的婦女。但有趣的一點是,不論根據過往經驗的評估為何,研究中有幾名抱持著最強烈正向減肥幻想的婦女(想像自己與友人外出時,看起來苗條又迷人,或是想像自己面對甜甜圈時,連眼睛都不眨一下),減了十‧九公斤,反而少於那些把自己想得比較負面的人。幻想或夢想自己達成目標,顯然無助於目標的實現,甚至會妨礙目標的實現。在研究中,過分樂觀的夢想者比較沒有精力去執行有助於減重的活動。我早在一九九一年就發表這項研究,但不論在心理學界或是更廣泛的外界,都沒有立即引起注目,讓人想更仔細檢驗何謂樂觀。說白一點,幾乎什麼影響都沒有,因為社會上對於樂觀力量的信仰,實在太強大了。想當年,幾乎每個人都毫不質疑接受「正向看待未來,就能增加成功機會」的想法。也因為這個原因,我有些同事甚至敦促我改變研究路線。「緊跟著既定的概念,」他們告訴我。但是我覺得研究夢想很有意義,而且可以對人們的生活產生貢獻。我很沮喪也很失望,但是我還是想要徹底研究檢驗自己的想法。於是,我開始工作,花了二十年觀察不同年齡層的人、不同的情境,地點包括德國與美國。我會變換研究方法,準備面對任何學者可能提出的合理的反對。如果我能完成不同版本的研究,最後還是得出類似的結果,我就能感到自信,相信自己所從事的是貨真價實的心理現象。而結果正是如此。剛開始我很驚訝,因為同樣的結果一次又一次出現。與過往經驗無關的正向幻想、願望及夢想,並不會轉換成動機,讓人們的生活更有活力、更投入,反而會帶來相反的結果。正向思考並非總是有幫助在一九九○年代以及二十一世紀初,當我公開演說我的研究發現時,人們的反應都很驚訝,帶著些許懷疑。「你說什麼?」他們豎起耳朵問道:「我以為正向思考總是好的。」聽眾完全沒辦法領會研究結果的重要性。維持動機的能力絕對不容小覷。一個人的生命軌跡,取決於在世間採取的行動。當你沉溺在正向幻想中,就會妨礙自己發揮所有能力,最後的代價將非常巨大,而且非常真實。想想看,先前研究的過重婦女,如果少幻想一點,多減重一點,後來不知有多輕鬆;或是因為找到好工作而大感振奮的畢業生,人數能增加多少。自從二○○九年全球經濟衰退後,「過度樂觀的代價高昂」這一觀點,終於贏得主流贊同。正向思考的危險(及痛苦)再清楚不過,至少就社會整體而言是如此。由於對正向幻想的整體效應感到好奇,我和賽文瑟(A. Timur Sevincer)合作,採用新創的研究方法,做了幾項研究。我們從金融危機開始的二○○七到二○○九年期間,為《今日美國》財經版面上的文章做分析,利用電腦程式搜尋並摘取文章中有意義的單字。我們摘取出所有涉及未來或是正面價值的字眼,以及涉及過去或是負面價值的字眼,然後製作出一份「正向未來」(future positive)的索引。我們用這份索引來執行統計分析,探討財經版面上的正向思考,是否與道瓊指數的波動有關連。你猜怎的?我們發現確實有關:報紙寫得愈是正面,隔週或隔月的道瓊指數下跌得愈是厲害。我們想看看能否重現這些發現,因此又分析了自一九三三到二○○九年間,美國總統的就職演說。我們特別著重於檢驗就職演說中的正向思考,是否會與「經濟表現的長期指標」有關。我們再一次發現一個明確的關連:就職演說愈是正面,下一任總統任內的GDP就愈低,而失業率則愈高。要了解正向幻想對商業表現的妨礙大到什麼程度,以及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有多大,並不容易,因為該領域的研究實在太少。但我們依舊可以推測幻想會消耗大量的成本。文化人類學家米德(Margaret Mead)有句名言,說我們應該:「永遠不要懷疑少數用心執著的公民,能夠改變世界;事實就是如此。」但若你拿這句充滿正向思考的話,去徵詢經理人或管理者的看法,會發現大有問題。雖然確實的數據很難取得,但根據一般估計,每年各大小企業內的變革,最少有半數以失敗收場。然而這句似是而非的樂觀名言早已成為顧問及各類專家口中的陳腔濫調,鼓勵了無數頑固的堅持,最後成為企業變革失敗的罪魁禍首。在最近一項針對高階主管的調查中,受測者寫出許多改革失敗的原因,像是「缺乏定義清楚而且(或是)可達成的里程碑及目標」,「高階經理人不夠投入」,「溝通不良」,「員工抗拒」以及「經費不足」。根據《赫芬頓郵報》的某個部落格,創新方案似乎尤其難以執行,該部落格列出起碼五十六個原因,來解釋為何失敗案例層出不窮。再不然,我們不妨以創業為例。大家都知道,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新創事業會在五年內倒閉,還有更多不計其數的創業點子因為正向幻想而從未開始運作。正如一名資深商業顧問的反思:「我看過一些人,對他們來說,改變的想法本身就很令人滿足了。不論那些想法是一項創新,或是一種新產品的點子,或是一個新策略,想法本身就如此突出,讓人幾乎沒有意識到,需要做哪些動作才能付諸實行。彷彿只要有了想法,就會自動成真。」在我們的私人生活裡也是一樣,我們的夢想也可能令採取行動的能力發生短路。雖然還不能完全了解「幻想」的經濟與社會代價,但是我們知道,如果你是一名希望搞好經濟的政治領袖,恐怕不會想在就職演說時提出太多美好的經濟願景。如果你是一名希望經濟繁榮的記者或分析師,恐怕不會公開吹噓景況有多美好。如果你想達成某項個人的目標,像是減重、病後康復、找到工作,或是成功約到夢中人,在你打算坐下來夢想一番之前,最好先三思。若想保持積極並順利達成目標,「美化未來」對於個人並不管用,絕不是個好策略;對於大企業甚至整個社會,也同樣幫不上忙。倒不是說美化未來就「注定」會失敗。我的研究結果講的是成功與失敗在統計上的可能性,也就是前進或受困的機率。但我還是強調,可能性很重要。根據我二十年來的研究發現,並經過各類型受測者、情境和方法的重複驗證後,你如果還沉浸在白日夢裡,幻想達成你的目標,以為就此走上成功之路,這想法未免太單純。人生不是那樣運作的。
???en_US.webpac.authordescSource???:三民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