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沉从文的后半生 /

  • 點閱:16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這是一部「感動沈從文家人」的沈從文傳記,一部令《活着》作者「感慨萬分」的人物傳記,一部獲得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津獎」的新經典傳記(增訂版)。沈從文逝世三十周年暨2018年「增訂版」,新增《沈從文的后半生:這是什麼樣的故事》(絕境的故事,個人和時代關系的故事,創造力的故事,愛的故事,時間勝利的故事),並首次收入沈從文作為「絕筆」的《一點記錄——給幾個熟人》。 沈從文,生於1902年,逝於1988年。「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最有力的候選人。」不少人喜歡這樣的說法,以此來加重對沈從文的崇仰和表達遺憾。《沈從文的后半生:1948—1988》認為,這固然是個很大的遺憾,不過實在說來,獲獎與否並沒有多麼重要。重要的是,對沈從文的認識,能走到多遠多深。1988年,遠未到蓋棺定論的時候。「重新發現」沈從文的工作仍將繼續……從1948年始,沈從文在時代大轉折關口的精神危機和從崩潰中的恢復,成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業的起點。《沈從文的后半生:1948—1988》這部著作由此起筆,沿着他生命的坎坷歷程,翔實敘述他的社會遭遇、個人選擇和內心生活,敘述他為始終不肯放棄的物質文化史和雜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從文的后半生:1948—1988》這部傳記,特別着力於呈現沈從文后半生漫長而未曾間斷的精神活動。在時代的劇烈變動中,這種連續、細密、復雜的個人精神活動,清晰見證了一個弱小個人的全力掙扎,一個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顯現的強大勇氣和信心,一個「有情」的知識者對歷史文化長河的深沉而庄嚴的愛——一如他愛家鄉的那條長河,曾經不知疲倦地抒寫那條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艱難,不知疲倦地抒寫歷史文化長河的故事。2002年底,三十二卷本《沈從文全集》終於出版,其中四百萬字系沈從文生前未曾刊發的且多為1949年后所寫——九卷書信中有八卷寫於1949年之后,這三百余萬字書信「從數量上講接近沈從文創作的文學作品的總量」——由此,張新穎發願為沈從文的后半生立傳,一度累出眼疾。張新穎,1967年生於山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著作《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沈從文的前半生:1902—1948》、《沈從文的后半生:1948—1988》等;當代文學批評集《棲居與游牧之地》、《雙重見證》、《無能文學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線》等;隨筆集《迷戀記》、《此生》、《有情》、《風吹小集》、《讀書這麼好的事》等。曾獲得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文學評論家獎(2006年)、第一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2008年)、第六屆魯迅文學獎(2014年)、第十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2015年)等多種獎項。在《沈從文的后半生》,張新穎說:「我想呈現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個人半生的經歷,他在生活和精神上持久的磨難史,雖然這已經足以讓人感慨萬千了;我希望能夠思考一個人和他身處的時代、社會可能構成什麼樣的關系。現代以來的中國,也許是時代和社會的力量太強大了,個人與它相比簡直太不相稱,懸殊之別,要構成有意義的關系,確實困難重重……雖然在二十世紀中國,這個方面的力量過於強大,個人的力量過於弱小。不過,弱小的力量也是力量,而且隔了一段距離去看,你可能會發現,力量之間的對比關系發生了變化,強大的潮流在力量耗盡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個人從歷史中站立起來,走到今天和將來。」 封面繪圖(by沈從文)「艒艒船還在作夢,在大海中飄動。原來是紅旗的海,歌聲的海,鑼鼓的海。(總而言之不醒。)」這幅速寫是沈從文畫的。1957年五一國際勞動節,上海的早晨,外灘的外白渡橋,游行隊伍——時代的宏大潮流匯集和裹挾着人群轟轟隆隆而過——這樣的時刻,沈從文的眼睛依然能夠偏離開去,發現黃浦江里游離自在的生命狀態:小小的艒艒船和船里的人,「總而言之不醒」,醒來后也並不加入到「一個群」的「動」中去,只是自顧自地撈那小小的蝦子。封面書法(by張充和)1988年,「從文二哥永安」,張充和為沈從文題寫誄文——「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1992年5月,張兆和率領全家,送沈從文回歸「邊城」鳳凰。墓地在聽濤山下,面對沱江流水。10日,沈從文的骨灰一半灑入繞城而過的沱江清流,另一半,直接埋入墓地泥土。孫女沈紅寫道:「伴爺爺骨灰一同貼山近水的,是奶奶積攢了四年的花瓣。奶奶站在虹橋上,目送爸爸和我乘舟順沱江而下,小船身后漂起一道美麗花帶,從水門口漂到南華山腳下 。」 沈從文說:「萬千人在歷史中而動,或一時功名赫赫,或身邊財富萬千,存在的即儼然千載永保……但是,一通過時間,什麼也不留下,過去了。……另外一些生死兩寂寞的人,從文字保留下來的東東西西,卻成了...聯接歷史溝通人我的工具。因之歷史如相連續,為時空所阻隔的情感,千載之下百世之后還如相晤對。」
???zh_TW.webpac.bookDescSource???:博客來網路書店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