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轉大人的辛苦 : 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試煉 /

  • 點閱:113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以生理面與法律面來看,很多人已是不折不扣的「大人」;但從社會面與心理面來看,卻還沒有長大。這兩者的落差,導致了現代人的痛苦。                    ──河合隼雄
各種青少年脫序行為,如偷竊、性早熟、逃學、逃家、自殺,或罹患精神疾病……令家長老師頭痛不已,但在日本榮格分析心理學泰斗河合隼雄眼裡,卻是隱性的成年儀式,具有深刻意義。古代的「成年禮」,包含了與母親分離、體驗痛苦與恐懼、學習部族傳承等歷程,具有深刻的轉化意義。河合隼雄分析,現代社會沒有成年儀式,孩子成長所必須歷經的心理轉化,因而難以完成。在現代,成年禮過程被分散到漫長歲月裡,變形為各種叛逆、挫折。孩子一次次以這樣的方式試圖自立,得到的卻是一次次的懲處、責備,造成青少年內外在衝突不斷,「轉大人」的歷程比以前更加漫長而艱辛了。本書深入淺出地剖析現代孩子在「轉大人」時所面臨的重重難關,並點出當代東、西文化相互衝擊,價值觀趨向多元,不但過往講求「傳承」的穩定社會不再,「到底應該變成什麼樣的大人」更成了一大難題。河合隼雄說:「我已無法再將大人當成一個靜止的概念,寫下該怎麼成為大人的方法」。換言之,就算已經轉成「大人」,當代的大人仍面對著無盡試煉。唯有大人自己也勇於持續成長,才能跨越親子衝突的痛,堅實守護孩子的成長之路。
長大成人可能有許多定義,但本書強調的,是習得相對價值的力量。──土井隆義/筑波大學人文社會系教授
作者沒有用心理學術語包裝出一本提供操作ABC的大眾親子書來取悅市場……,他恪守榮格式分析的規範,如實照看心靈,尋求脈絡,而不是給答案。──洪素珍/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推薦〕林蔚昀/專欄作家、波蘭文學譯者洪素珍/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zh_TW.webpac.bookDescSource???:三民網路書店

以生理面與法律面來看,很多人已是不折不扣的「大人」;但從社會面與心理面來看,卻還沒有長大。這兩者的落差,導致了現代人的痛苦。                    ──河合隼雄
各種青少年脫序行為,如偷竊、性早熟、逃學、逃家、自殺,或罹患精神疾病……令家長老師頭痛不已,但在日本榮格分析心理學泰斗河合隼雄眼裡,卻是隱性的成年儀式,具有深刻意義。古代的「成年禮」,包含了與母親分離、體驗痛苦與恐懼、學習部族傳承等歷程,具有深刻的轉化意義。河合隼雄分析,現代社會沒有成年儀式,孩子成長所必須歷經的心理轉化,因而難以完成。在現代,成年禮過程被分散到漫長歲月裡,變形為各種叛逆、挫折。孩子一次次以這樣的方式試圖自立,得到的卻是一次次的懲處、責備,造成青少年內外在衝突不斷,「轉大人」的歷程比以前更加漫長而艱辛了。本書深入淺出地剖析現代孩子在「轉大人」時所面臨的重重難關,並點出當代東、西文化相互衝擊,價值觀趨向多元,不但過往講求「傳承」的穩定社會不再,「到底應該變成什麼樣的大人」更成了一大難題。河合隼雄說:「我已無法再將大人當成一個靜止的概念,寫下該怎麼成為大人的方法」。換言之,就算已經轉成「大人」,當代的大人仍面對著無盡試煉。唯有大人自己也勇於持續成長,才能跨越親子衝突的痛,堅實守護孩子的成長之路。
長大成人可能有許多定義,但本書強調的,是習得相對價值的力量。──土井隆義/筑波大學人文社會系教授
作者沒有用心理學術語包裝出一本提供操作ABC的大眾親子書來取悅市場……,他恪守榮格式分析的規範,如實照看心靈,尋求脈絡,而不是給答案。──洪素珍/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推薦〕林蔚昀/專欄作家、波蘭文學譯者洪素珍/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河合隼雄,1928-2007,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畢業於京都大學數學系。1962年赴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學習,是第一位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的日本人。持有世界沙遊學會執照,為該會創始人之一,也是日本沙遊治療的主要推動者。曾任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日本文化廳廳長、日本臨床心理醫師學會會長、京都大學榮譽教授等職。河合隼雄以深厚的心理學知識為基礎,長年針對日本文學、政治、教育、社會問題等不同領域進行論述、對話。著作甚鉅,其中《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一書曾榮獲大佛次郎獎,《高山寺的夢僧:明惠法師的夢境探索之旅》榮獲首屆新潮學藝獎。其他重要著作包括《河合隼雄著作集》、《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原來如此的對話》、《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心的棲止木》等。
編者簡介河合俊雄,1957年生,河合隼雄之子,京都大學教授,榮格分析師,於1990年於蘇黎世榮格學院取得分析師執照。他的興趣在於研究心理治療的文化與歷史背景,陸續從事多項心理學相關書籍之編著譯介,文章與著作已有英語、德語及日語版發行,作品已譯成中文的有《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從《1Q84》的夢物語談起》(心靈工坊出版)。
譯者簡介林詠純,台灣大學物理系、地質系雙學士,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在民間研究機構擔任日文研究助理,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譯有《心裡的苦,身體知道》、《其實你不必為了別人改變自己》、《洗腦》等書。 【推薦序】辛苦是長大成人的必然之路洪素珍/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作為日本第一位榮格分析師,河合隼雄在亞洲分析心理學界的地位不僅承先,且善用自身文化為文本,在日本文學、政治、宗教、教育、社會、親子等各領域,進行深度分析論述和對話,殊可為續後東方榮格研究的參考標竿。
  《轉大人的辛苦: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試煉》探討令家長頭痛的青少年成長議題。作者不譁眾取寵,未濫用心理學術語包裝、簡化出一本提供操作ABC的大眾親子書。取悅市場並非深度心理學的意旨,當然也不是河合先生的風格。他恪守榮格式分析的規範,如實照看心靈,尋求脈絡,而不給答案。事實上,不管是大人或小孩,作為一個實存於社會而獨立的人,唯一能確定的是,我們是生活在社會集體中的人類,必然受到一定的規範,但是,自然或社會卻無法給予個人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得在自己特殊的發展之路上獨行。本書以個體化架構談論青少年成長,既要分離,又得整合,是個痛苦、不確定性高的過程。從孩子蛻變為成人,必得經過充滿挫折的門檻,如由死亡到復活,成為全新的人。而陪伴於旁的家長,也同時走在另一條時而平行、時而交錯的個體化之路,其痛苦煎熬往往亦不下於兒女主角。河合先生論述道,當今社會缺乏明確的﹁成年禮﹂,也就是個體化歷程儀式,可能是問題關鍵之一。少了協助青少年過渡到成年的儀式,種種心理轉化歷程無法象徵性表達,只好在現實中活生生呈現。他們逃學、戀愛、自殺……,其實只想「轉大人」,而非故意讓大人痛苦煩惱。
  不管在日本或其他文化中,許多都有「成人禮」傳統,象徵性地呈現個體化儀式。譬如有些原始部落以通過狩獵、單獨在野外過夜的方式,賦予孩子成年的資格;台南至今保有「做十六歲」的習俗,滿十六歲的男女跪伏穿過供桌及七娘媽亭,除了象徵受神明庇護,也有從今爾後必須負責、守禮的意義。成年禮儀式性地預演了過渡的痛苦、甚至驚恐,也設下了界限。但很可惜,在現代去宗教的脈絡下,成年禮已流於膚淺,難以撼動心靈。
  甚而,在這個極力擴張「民主」,卻缺乏標準的時代,許多「專家」依循「政治正確」的原則,盲目鼓吹「跟孩子做朋友」、「尊重獨立自主」的論調。問題是,「民主」的論述與組合多元,從極右的主張完全自由競爭、主張政治機會平等、願賭服輸,到最左的認為不論賢愚、財產共享、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各種聲音都有。處於過渡時期的青少年,正處在「生理大人、心理小孩」的尷尬位置,彷彿迷失在「民主」囈語中,講責任時,主張自己是小孩;說到權利之際,卻要當大人。「永恆少年」原型上身,合情合理地無法無天,縱想自主,也不知如何獨立。這對他們毫無益處,甚至招來父母原型反噬。
  河合先生舉了個例子,有個高中女孩發展了許多無涉感情的性關係,但她振振有詞:「許多夫妻不也沒有感情地做愛。」讓爸媽無言以對。當青少年認同了負向父母原型,講論「大人的理」時,有時確實難以反駁。河合先生與這個女孩會談時,也不苦口婆心了,直接了當便說:「這件事是錯的,就是不該做。」很有趣地,女孩也接受了。作為女孩的治療師,河合先生成功地呈現了正向的父母原型,設下界限,因而「矯正」了她。
  然而,並非所有個案都可以用「一句話」解決問題,精神分析是潛意識交流的工作,而不是「講道理」。「教養」小孩也是如此,只有在彼此心靈得以交流時,才可能真正溝通。這也許不是奢談民主、做朋友、尊重、愛……這些高來高去的理性道理講得通的。
  面對孩子的青春過渡,父母除了沒能力設下界限,令彼此漂流無垠苦海之外,還常見:「不知道如何放手?」「怎樣幫助他們分離?」的問題。此刻,處理父母情結,與實際和心理上的父母分離,是重要關鍵。
  一個在心理上還對父母愛恨交加的青少年,往往在自戀與自卑間擺盪,身上同時顯現了希臘神話中的美少年納西瑟斯,以及德國文學家歌德筆下少年維特的意象。那種熾熱的愛的原型,過份地自戀或者不可自拔地戀人,一不小心就墮入自我毀滅的深淵。這兩種極端,可能和整合心靈裡的靈魂伴侶原型失敗有關,追根究底,又與擺脫不了父母情結有涉。
  此外,個體化的問題實不止於個人層面,與文化亦有深度牽連。
  河合先生認為日本屬母性文化,人們難以真正長大成人,而長期處於依賴的狀態;西方社會則是父性文化,需徹底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責任,故爾生活嚴峻。那麼,台灣的狀態為何呢?我認為,台灣的歷史經驗特殊,既受儒家母性文化傳統的影響,對孩子過度擔心與保護;同時又缺乏正面的政治神聖經驗,對父性權威既反抗又渴求。因此,很難直接套用日本或者西方經驗簡化分析。或許走出台灣親子個體化經驗,是我們正在嘗試與進行的道路。
  這是本幫助思考的書,而非教養手冊。孩子要長大,父母也是。其論述是榮格心理學式的啟示,並非設下威權圭臬,讀者仍當保有主見,探索專屬自己的成長之道為尚。 河合隼雄‧孩子與幻想系列 發刊詞/河合俊雄【推薦序】辛苦是長大成人的必然之路/洪素珍
第一章 青少年時期的挫折1.離家出走的高中生2.難以理解的孩子3.父母的反省4.挫折的意義
第二章  轉變成大人1.患有對人恐懼症的大學生2.成年禮3.現代的成年禮4.死與重生
第三章  身體與心靈1.與異性的交往2.拒絕身體3.超越自己的存在
第四章  與他人的連結1.孤獨與連帶2.身為日本人3.家庭與社會4.輔助者的任務
第五章  大人與孩子1.大人到底是什麼2.具創造性的人3.個性的發現
後記
【補論】母性社會日本的「永恆少年」【解析】社會邁向多元成熟,我們更要小心退化成兒童/土井隆義【附錄】延伸閱讀 2-4死與重生
  前面提到,在成年禮的儀式中,必須發生「死與重生」的過程,但在將「進步」當成必要的現代,不只修練者,父母也必須體驗死與重生。換句話說,父母儘管一度成為大人,卻不能總是高枕無憂,他們本身有時也必須體驗劇烈的改變。
  兒童為了成為大人,首先必須與母親分離。在未開化的社會中,可透過成年禮儀式來集體進行這個步驟,但在現代,每個人都必須獨自進行。這個步驟以孩子弒親這個象徵性的形式表現出來。當然,這裡刻意強調「象徵性」,不是真的要弒親。
  有一位父親,從事祖先傳承下來的傳統糕點製作工作。對他來說,兒子繼承這個光榮的工作乃天經地義。而事實上,兒子從小就對父親的工作感興趣,當父親描述糕點製作的難處時,他也興致勃勃地側耳傾聽。但是兒子到了考大學時,卻突然說要進法學院,以後當個官員。父親嚇了一跳,怒斥兒子「你在胡說八道些什麼」。但是,兒子的說法也是有道理的,甚至應該說,父親聽了兒子的說法之後,反而說不出話來。兒子指出,父親開口閉口都是稅率太高、政治險惡,那麼與其一邊抱怨一邊做糕點,不如努力去改變日本的政治或是政府機關制度,這不是更好嗎?父親雖然把這個「代代相傳的工作」說得多了不起,但最後還不是整天抱怨稅金、官員統治之類的事情。他認為,父親其實不覺得自己的工作有多光榮吧?父親完全說不過兒子,最後雖然不情願,卻只能贊成兒子去考法學院。
  這是典型的「弒父」案例。當父親斷定兒子會走在自己鋪好的路上時,兒子不僅宣告自己有自己的路要走,甚至正面批評父親的生活方式。
  這裡提到的這種「弒父」,在現代的日本可說是隨處都在發生吧!對孩子的成長來說,象徵性地弒親是必要的,但這件事進行方式,卻會導致極為重要的差異。
  譬如前述案例中的那位兒子,考進了法學院,但他開始上課後,才發現法學的功課出乎意料地困難、無趣。而父親也是,明明因兒子不願意繼承家業而感到很落寞,卻說不出口,反而抱著賭氣似的心情,宣稱要讓大女婿繼承這家店。兒子對讀書愈來愈沒興趣,在不斷地留級之下,最後把自己關在宿舍裡,什麼事也不做。像這樣的故事發展屢見不鮮,為何如此呢?
  無論「殺親」,或從父母觀點來看的「殺子」,再怎麼是個象徵性的動作,都還是會理所當然地伴隨著相當的風險。所有好事都伴隨著風險。孩子要成為大人,是非常辛苦的事。當孩子走在現成的路上成為大人(雖然是不是真正的大人也是個問題)時,不至於發生什麼特別的危險,但只要孩子試圖以個人的身分成為個性完整的大人,就必須經歷某種「殘殺」。這時極為重要的是,為了讓他的行動有意義,必須將這時的「死亡」連結到重生。
  我再試著透過前面的例子說明重生之路。父親聽到兒子的批評,或許會氣得大吼:「隨便你」;兒子或許也會吼回去:「誰要去做那種爛糕點!」如此以真實的情緒碰撞,或許也是家人關係的特徵。但是,如果父親在這之後心想:「沒想到兒子也變得這麼可靠了」,並且反省:「我在孩子面前太過放鬆,抱怨太多事情」,就代表重生之路已然開啟。兒子也一樣,雖然進了法學院,或許也會覺得「老爸最近看起來似乎很落寞啊!」無論是親子之間上演互相殘殺的戲碼時,發現彼此的關係依然無法斬斷,或是因察覺對方的心情而努力革新關係,都可說是「愛」吧!儘管「死亡」造訪得突然,重生之路卻多半漫長。重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迂迴曲折,而一起走過這段漫長、辛苦道路的不是別人,正是看似在互相殘殺的當事者本人,而這當中存在著家人間的愛。
  象徵性地實現「弒親」或「殺子」時,其爆發的能量將導致事態嚴重,甚至可能演變成實際的殺人事件,這是眾所皆知的事實。我們必須充分了解到,兒童在「成為大人」的過程中,經常存在著重大的風險。雖然說是「弒親」、「殺子」,但其意義屬於象徵性的,因此不一定每次都在有血緣關係的親子之間實行。也可能在老師與學生、上司與部下、前輩與後輩等之間發生。因此各位必須知道,老師也好、上司也好,只要打算認真指導年輕人,就存在著「被殺」的風險。馬虎的態度不僅無法成功,有時甚至只會對彼此造成極難復原的傷害。教師與指導者必須知道,只有讓年輕人殺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指導。話雖如此,輕易就被年輕人殺死也沒有意義,有時也必須給予年輕人死亡,無論如何,彼此之間都必須真刀實槍的對決。
(全文未完)
???zh_TW.webpac.authordescSource???:三民網路書店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