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書目查詢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給媽媽的深夜日記 /

  • 點閱:116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 書籤: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被仇恨分割的世界,阻隔不了愛的召喚
 
  「印巴分治」事件發生在遙遠的七十多年前,然而在本書第一人稱視角的書信體兼日記的形式之下,小人物在動盪大環境中經歷的痛苦顯得歷歷在目。主角妮夏自幼就沒有母親,她在日記裡向母親訴說日常、傾吐心事。自從國家分裂後,周遭不同信仰的人們原本相安無事,卻因為一條突如其來的人為分界線,開始彼此仇視並且被迫遠離家園。妮夏平靜無波的家庭、學校生活就此產生巨變。
 
  妮夏不明白,只因為信仰不同,人們就得對立?家裡的廚師是穆斯林,所以就不能和他們一起前往新印度?妮夏單純直白的叩問,卻沒有一個大人能給出恰當的回答。面對艱險的環境,即使一家人多次受到生命威脅,她仍竭盡全力凝聚家人情感,一同面對人生中無常的災厄。 
 
  十二歲生日那天,妮夏收到一本日記本,讓她寫下無法大聲說出來的思緒,以及那些周遭大人不願記錄下來的經過……
 
  1947年,印度終於脫離英國將近兩百年的殖民統治,原本應該歡欣迎接自由的到來,人民卻發現國家即將一分為二: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們因為宗教信仰不同而被迫遷徙,在跨越印巴邊界時,不同宗教族群之間的爭執不斷,甚至演變為流血衝突。 
 
  妮夏的媽媽是穆斯林,在生下她和雙胞胎弟弟時難產而死。姊弟倆的爸爸是印度教徒,現在,一家人住的地方已不再被稱為「印度」,而被安上一個新名字「巴基斯坦」。妮夏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邊,為何又必須選擇陣營?
 
  爸爸說以他們的身分住在巴基斯坦太危險了,決定舉家搬遷到「新印度」。他們有時在烈日下的沙漠步行、有時搭乘暴動頻傳的火車,奮力越過不合理的人為疆界,尋找新的安身之處。
 
  透過妮夏一封封寫給已逝母親的信,我們得以一窺印度在歷史上最悲劇性的一段時期,一個沉默堅毅的女孩如何尋找家鄉、定位自己,以及在最黑暗的境遇裡對未來抱持希望。
 
得獎紀錄
 
  美國紐伯瑞文學獎銀獎
  美國華特.狄恩.麥爾斯文學獎「童書類」銀獎
  美國莫卡.潘人權兒童文學獎金獎
  美國珍.艾登斯童書獎銀獎
  美國《紐約時報》年度最佳童書
  美國《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童書
  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年度最佳童書
  美國《柯克斯書評》年度最佳童書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最佳童書
 
推薦書評
 
  國內佳評如潮
  吳在瑛/兒童文學作家、99少年讀書會發起人
  從一位十二歲少女的角度,觀看印巴分治這段歷史的悲傷……歷史紀錄有時無法呈現的深層傷痛,小說卻能加以細細描述。讀者透過本書文字,體驗當時每個家庭成員活生生的噩夢,以及每天必須面對的痛苦和疑惑:人們原本可以和睦相處,為什麼遇到了宗教、種族或政治議題,幸福就變得如此遙遠與困難?在人為的磨難下,我們連自己都不認識了?連做自己都變得奢侈?本書文字動人,每一句話,你都會想要好好品味。
 
  張子樟/兒童文學評論家
  由於戰亂頻仍,二十一世紀初出現了不少以少女為主角的青少年小說,如《戰火下的小花》、《帕瓦娜的旅程》、《牧羊人的孫女》等,均與宗教信仰有關,《給媽媽的深夜日記》亦是如此。
 
  一本關於英勇、逆境、恐懼、困惑、死亡、文化認同等議題的感人故事。人物生動、書寫格式令人讚歎,值得細讀。
 
  黃楷君/「伊斯蘭沒有面紗」粉專創辦人
  生在一個因國籍、宗教等種種標籤而破碎對立的世界,我相信這本書能帶來放下恐懼的可能,以及和解的力量。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核心講師
  優秀的歷史小說,能讓我們更深刻體會真實歷史,本書就是如此。印巴分治,導致超過五十萬人在遷徙過程中喪生,從書上看,就只是個數字,從小說看,更能體會那種衝擊與無奈。豐衣足食的生活,離人道危機,原來就只是幾天的距離。少點指責,多些互助;少點仇恨,多些共好。在疫情來襲的今日,特別值得我們閱讀與學習。
 
  蔡明灑/「朗朗小書房」創辦人
  真正的歷史永遠都不是課本中的三言兩語所能概括。在這個故事裡,讀者透過十二歲少女寫給母親的真摯信函,觸摸了印度與巴基斯坦分裂的歷史傷口;感受流離、飢渴與接近死亡的切身苦痛;思索人我的關係、宗教的對立、國家的定義,以及政治領袖的責任等,宛如印度版的《安妮日記》,觸動人心,充滿警省。
 
  劉鳳芯/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此書藉一名十二歲少女寫日記寄亡母的跨界獨白,勾勒二戰後印度即將脫英獨立、印巴旋即又要分治的族裔衝突與離散歷史。書中充滿飲食描寫,包括採買、備餐、烹煮。食物既是族裔符號,也喻情、寄託、甚至成為噤啞女孩的發聲管道。此書文字平實誠懇,不啻窺見南亞文化的窗口。
 
  鄭慧慈/阿拉伯語文學與伊斯蘭文化學者
  一本開拓國際視野、感人肺腑、發人省思的兒童小說。描繪偏執的宗教衝突阻礙自由與和平,造成百姓淪為祖國難民的歷史經驗。
 
  國際媒體盛讚
  當妮莎的國家一分為二,她原本美好、受到妥善保護的世界一夕之間崩塌了。印度教徒必須住在印度;穆斯林得住在巴基斯坦。但妮莎兩者都是。對妮莎和她的家人而言,究竟哪裡才是安全的?西蘭達妮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普羅大眾並不熟悉的歷史年代裡,然而她成功的讓讀者覺得親近、感同身受,故事有趣並極為真實。──金柏莉.布魯貝克.伯萊德利(紐伯瑞文學獎銀獎《飛越戰火的女孩》作者)
 
  薇拉.西蘭達妮是說故事的高手。這本吸引人又重要的小說在世界被仇恨撕裂這個框架下,與讀者探討愛的力量,並提出懇切的問題,即使在印巴分治事件已發生超過七十年的現今社會,我們仍不能逃避她的叩問。──詹姆斯.豪伊(美國知名童書作家)
 
  薇拉.西蘭達妮的敘事既細緻又極具說服力。和我們很多人一樣,對妮莎而言,家是一個複雜的地方,而這部令人心碎同時又洋溢希望的小說提醒我們,即使一個地方的人民在煉獄般的經歷後失去了一切,仍有可能追求深刻的喜悅以及重建信念。本書是給那些在廣大世界裡尋找自身定位、無論到何處都將家鄉情懷帶在身邊的青少年讀者的一份寶藏。──芮妮.華生(紐伯瑞文學獎銀獎《將我拼湊起來》作者)

  *閱讀年齡:10歲以上
???zh_TW.webpac.bookDescSource???:博客來網路書店

作者簡介
 
薇拉.西蘭達妮(Veera Hiranandani)
 
  西蘭達妮在成為兒童文學作家之前,曾經在律師事務所工作,也曾當過童書編輯,目前在美國莎拉勞倫斯學院教授創意寫作。著有《半個女孩的完整故事》(The Whole Story of Half a Girl)、《菲比葛林》(Phoebe G. Green)系列書。
 
  她的父親來自印度、信仰印度教,母親是猶太裔美國人,西蘭達妮從小就發現自己與眾不同。來自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使得她格外堅強、善於觀察人群。她愛吃、懂吃,更熱愛與食物有關的書籍,相信食物有把不同族群凝聚在一起的魔力。
 
  她自述年輕時,有時會希望可以成為其他人,但現在即使拿整個世界來交換,她也不願放棄至今經歷過的人生。
  想更了解她,請瀏覽:veerahiranandani.com。
 
譯者簡介
 
鄒嘉容
 
  資深譯者。曾任高中英文教師,對青少年成長及社會弱勢者等議題一向關注。視文學翻譯為一種社會責任,平日則優遊於音樂及繪畫之中。譯作屢獲《中國時報》開卷及「好書大家讀」等年度好書,並曾獲頒國立編譯館人權出版品翻譯獎項。譯有《木屋下的守護者》、《達爾文女孩》、《那又怎樣的一年》、《留下來的孩子》、《便當尋人啟事》、《不能沒有你,奧多》、《戰火下的小花》等。
???zh_TW.webpac.authordescSource???:博客來網路書店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